川北皮影戏,是中国地方皮影戏的一种,又称川北灯影儿、川北皮灯影、川北影子等,流行于以阆中为中心的广大川北地区,以加过工的黄牛皮雕镂成影偶,借助灯光由人操纵取影,在屏幕上表演戏剧故事而名。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政治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
川北皮影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学 川北皮影戏艺术家埃贡·埃耳文斯基来中国考察皮影艺术,曾著书赞美川北皮影艺术。1988年,以王文坤祖孙三代4人为主组成的四川省皮影艺术友好访问团,一行6人前往奥地利,在维也纳、林次市、萨尔次堡等城市进行为期12天的访出,所演《阴阳扇》、《梭罗镜》、《破桃山》、《收金龙》等剧目,受到奥地利国家和维也纳等市的政府要员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奥地利前总统辛格和夫人及文化部长、王室成员与王文坤一行合影留念,总统和文化部长说:“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惊人的是雕刻。”一个本只适宜30多人观看的戏剧,每场却挤满了三四百人,专家们称赞:“这是真正的东方艺术品”。如今奥地利维也纳博物馆收藏了王老先生雕刻的皮影《孙悟空》。
川北皮影在阆中活跃着至少两个皮影剧团,都是皮影大师王文坤的传人。其中一个流动性较大,常往来于成都和阆中之间,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大唐人、皇城老妈、红天鹅等处签约演出;另一支长驻在阆中名城展览观内,每天定时定点为来阆游客表演。他们共同的特点都在于,戏班组织是松散的,演员都是农民,唱的是时代流传下的歌,从唱腔到皮影人整个儿是原汁原味的。尽管是商业演出,他们仍基本保证了川北皮影的本色。能让这种原始得让人感动的民间艺术,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为民间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的复归,使皮影戏存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电视开始普及的今天,不管民俗的重要性在如何光大,从演出的角度,零散乡村演出的方式和娱乐游客的方式在农村正逐渐萎缩,他们只能期待着在城市、甚至国外寻找生存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皮影剧团的经济效益暂时也还不容乐观,但川北皮影因为阆中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还是有了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