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石刻被“洗白”真相

家乡区县: 咸阳市渭城区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乾陵依山而建,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是它磅礴的陵园规划及地表大量的唐代石刻。

近日网络上有关乾陵千年石刻遭“洗澡”、被“美白”的报道,引起网友的极大关注。许多读者、专家学者也纷纷打电话询问。那么,乾陵石刻的保护现状到底如何?具有极高艺术价值、气势宏伟的唐代石刻真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昨日,本报记者就此前往实施乾陵石刻保护修复的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进行了调查采访。

关于“被洗白”——4件石刻实施了保护处理 效果很好

疑问一:据媒体报道,乾陵被“洗澡”的石刻有20余尊。与周围未洗过的石刻相比,一白一黑,差别明显。

回应:“我们总共对乾陵4件石刻实施了科技保护,清洗了一个石狮子、两个翁仲,加固了一尊宾王像,经过对石刻表层风化因素的处理,从这几年的情况看,石狮子、翁仲、宾王像整体是安全的,特别是表层材质的风化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马涛说,乾陵石刻一直处于露天保存,历经1300余年的风雨侵蚀,石刻产生了大量裂缝、裂隙,表面产生了大量的苔藓、地衣、藻类菌群、霉菌等微生物菌群,这些生物菌群在文物裂隙及表面繁衍生长,导致文物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现象,对石刻本体造成严重危害。

为保护乾陵石刻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乾陵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乾陵石刻进行了细致勘察,并制定了《乾陵石刻保护实施方案》在报请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开始对乾陵石刻进行科技保护。“运用最先进的手段,如激光透视、超声波探测,象医生看病一样一点一滴探查石刻的表现病害和内部裂隙,最后清除残渣、病害、积水和过去不科学的粘接加固。对六十一蕃臣像进行了扶正、加固,并配置了过去残缺的石座,石人腿。”马涛说。

关于“包浆”——清除的是石刻表面有害微生物

疑问二:有一种观点认为,清洗石刻洗掉的是历史文化的“包浆”,这是文物经过千百年沧桑历史的演变,在表面形成的氧化层,也是文物的保护层,不能轻易改变它。

回应:“乾陵石狮子表面微生物的清除,不是在石刻本体上做的清洗实验,去掉的是石刻本体的病害,并不是文物表面的包浆,也不是文物表面的氧化层,而是生长繁殖、密集覆盖在石刻上有害的地衣。”马涛说,地衣能够直接生长在裸露岩石上,包括石刻文物上。其生命活动中分泌各种地衣酸使岩石风化,破坏石刻文物质地,对文物的完整保存构成威胁。

由于地衣的生长繁殖,不仅覆盖了石刻表面的花纹、文字,而且使石刻表面出现了大量的侵蚀坑及坑窝现象,有的石刻表面布满了芝麻状的蚀坑群,蚀坑的底部还可以见到针孔状蚀窝,不少针孔状蚀窝内可以见到真菌的孢子等,这种现象在乾陵石刻上普遍存在。“我们对地衣生长较严重的一尊雕像粗略测定,生物侵蚀坑深度大都在0.5厘米以内,有的深度可达0.7厘米。”马涛说,微生物使得石刻表面不再是昔日的浑园光滑,而是坑坑洼洼。清洗时是用80摄氏度的热蒸汽和软毛刷进行处理,这对文物不会有任何损害。

关于“沧桑感”——保护理念与传统审美的差异

疑问三:有游客认为把千年石刻弄得黑白反差如此强烈,这种保护方式违背了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破坏了文物的历史沧桑感。

回应:“在对乾陵的石刻进行修复时,也曾有过这方面的争议。但由于陵园石刻长期露天放置,历经风雨沧桑,一些精美石刻已残破,同时风化病害也使石刻面目全非、锈迹斑斑,已无法看清石刻表面的精美纹饰。”马涛说,这些病害已经对石刻构成了危害,不具有人文特征,对文物本身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游客所说的会不会显得太新,没有了沧桑感,主要是从视觉上来体会的,而修复主要是从文物安全方面来考虑的,通过将文物的锈迹清洗、对石刻裂隙进行加固处理、对石刻表层进行化学加固等方法处理,来恢复石刻文物本来的面目。

“我们是在大量风化机理研究、保护方法论证的基础上,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本次保护工作的,而且效果也比较理想。当然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视野下的文物保护理念,与我国传统对文物古迹的审美情趣还有一定的差异。”马涛表示,之所以只做了石狮和翁仲3件石刻的清洗处理,也正是考虑到了观众审美的要求,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关心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保护修复的标准,给文物保护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共同促进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提高。

lovejj(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