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乾陵文博人的高尚情怀

家乡区县: 咸阳市渭城区

今年46岁的侯晓斌,出生在乾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生活在乾陵脚下的他,从小就对乾陵这个熟悉而神秘的地方,心存一种难舍的情缘和热情的向往。  1988年8月,刚刚20岁的他,就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成为乾陵文博队伍中的一员,而且在这里一干就是近26个年头。他把青春和汗水默默洒在这片热爱的土地,每一个脚印都饱含着辛勤与付出、踏实与厚重,他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高尚情怀,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人生华章。

  学习这事儿他从未放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有限,而且早早就参加工作,所以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没放松过学习!”侯晓斌说,自己一直在乾陵文博事业岗位上工作,为了提高工作能力和文化修养,他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先后参加了“文博干部管理大专班”、“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研修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年至2010年,参加了“中意合作文物(壁画)保护修复培训”学习。

  学习中他虚心请教,刻苦钻研,探寻乾陵及相关文化,经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中国书画学会”、“中国武则天研究会”、“陕西省博物馆学会”等会员。并先后在《文博》、《陕西历史博物馆》、《乾陵文化研究》、《文物鉴定与鉴赏》、《陕西旅游》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2008年至2010年期间,侯晓斌还多次被邀请参加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北湾漳北齐墓壁画、山东省博物馆东汉墓石质壁画、洛阳古墓博物馆唐墓壁画的保护修复及技术指导工作。

  干起工作他不分昼夜

  在26年的工作历程中,侯晓斌先后从事过博物馆藏品的保管、保护;文物陈列布展、设计制作;唐墓壁画的保护、修复和复原等工作,并先后担任了业务部、陈列保管部、资料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

  “很多人可能不能想象一个文博工作能有多辛苦!”谈起自己的工作,侯晓斌给记者回忆,他曾参与“永泰、章怀两墓原始壁画保护的工程”,当时,为了不影响游客的正常参观,连续两个月每晚从6点以后才开始工作,一直要持续到凌晨12点,而他每天则会早早提前一个小时来上班,“这种在潮湿、阴冷和药剂挥发的环境下工作,说句实话,一般人真是很难坚持。”侯晓斌说,虽然辛苦两个月,但是让人欣慰的是,这项工程在2006年6月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为了工作,别说加班,提前上班,侯晓斌放弃休息日都是常有的事,2007年12月,他刚从北京参加完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为了做好省文物局为迎奥运在乾陵推出的《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俑展》的布展工作,他放弃了双休日和年休假,带领部门人员与省考古院、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及甘肃、宁夏等多家文博单位联系、拣选、借调文物近百件,行程约10000多公里。特别是在布展的最后阶段,与同事们几乎每晚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展览终于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两天成功举行了开展仪式,并获得了广大游客高度赞誉。

  热爱工作更注重文化传承

  侯晓斌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长期义务担任县小学的辅导员,向青少年普及乾陵文物基础知识,宣传乾陵历史文化。在他的人生信条中,文化传承不仅是文物工作事,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乾陵更是他们的职责和义务。

  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前夕,为了给党的生日献礼,侯晓斌抽出时间,在家撰写了长达1600字的诗歌《为党喝彩》,同时还创作了书画作品《永恒的记忆》等,深切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热爱之情。他的作品获得了征文二等奖,在颁奖之时,超负荷的工作和学习却使他躺在了病床上。经检查脑部出血都已经三天了,在场的医护人员对这位病倒的“工作狂”无不投来敬佩的目光,单位领导和同事好友们都被他的敬业精神感动。出院后,他在家仅仅休息了一个月,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右肢麻木的后遗症至今还未恢复,他又开始了忘我的工作。

  侯晓斌用多年的知识积累,为乾陵景区创造出了“两陵一帝一世界,三山一景一美人”的文化经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乾陵文博人的高尚情怀。

lovejj(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