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中华的瑰宝,个个珍惜,人人爱护。”
“我们的责任是向党、向组织、向人民负责,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10月29日,在乾陵玄武门农民文保员周明选的休息室里,写在水泥墙壁上的这些话让记者陷入了沉思。周明选说,这是他守陵最无聊的时候,写给自己的,算是鞭策和勉励。
对于周明选来说,能在有生之年看管的大陵责任区,没有文物破坏和流失,就是他今生最大的欣慰和满足。
丢下老伴和“石头”过日子
周明选的休息室是一座简易的砖瓦房。走进屋子,门、窗陈旧,玻璃缺失,冷风刺骨。
见到记者,周明选急忙起身,紧紧握住了记者的手。“记者同志,实在不好意思,你看,我这里连个板凳都没有,炕还没烧,冰得很,委屈您坐吧。”记者这才注意到,屋内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周明选的工作是看管邻近的几处石马和石虎。按照文保工作的要求,每个文保员责任片区24小时不能离人,白天、黑夜要不定时巡逻,乾陵管理处保卫科夜里巡视和查岗。“除了饭点回家吃个饭,平日,我就一个人在这里。老伴在家里看孙子。”
其实,周明选家就在玄武门村,走路不过几分钟,可是,为了看管文物,他和老伴分居了多年。每天只在饭点,他才回家,匆匆吃过饭,问问家里情况,赶紧回来。“不能给不法分子留下一丁点空隙!”
看管文物有“独门秘诀”
采访周明选时,记者发现,每过几分钟,他就要回过头,朝着窗户外面张望。他说,到乾陵的游客大多到大陵上看一看,偶有零散游客才到这里看石马、石虎。正因为如此,更要提高警惕。尤其夜晚,只要有动静,就一定要看看。
有一次,他发现一个陌生男子孤身一人到此。“别人都是看一眼就走,他却转个不停”。陌生男子主动上前搭话:“老人家,这个石马值钱吗?”“不管值钱不值钱,这是文物!”周明选听出男子口音是外省的,严肃答道。说罢,周明选赶紧掏出手机,将此情况第一时间向乾陵管理处和保卫科汇报。几分钟后,保卫人员驱车赶到,陌生男子早不见了踪影。
周明选说,经过这些年的文保、看护工作,他总结出了一套辨别来人是游客,还是别有用心之人的经验。鉴于文保工作的保密原则,周明选没再细说。
其间,记者在几处石马、石虎的堆放地点发现,每处石像都有多个角度的监控探头。可谓“天罗地网”,再加上文保员不分昼夜的盯守,不法分子想得逞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坚守的动力就是信念
“您每天在这里怎么打发时间?”“巡逻!”周明选不假思索地回答。有时,同村村民经过,周明选能聊上几句。有时,老伴和孩子过来看他,一起拉拉家常。更多的时候,他只能和“石头”说话。要么就是抱上收音机,听广播,周明选说他比较喜欢听新闻和秦腔。
“这么枯燥的生活,你能坚持下来,是不是有什么原因?”周明选告诉记者,他家祖祖辈辈都看管过大陵,或是义务文保员,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告诉他“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脚下的这些文物!这是我们的宝藏,更是全世界的宝藏”。
周明选不光自己看守文物,还常教育儿子、孙子要爱护文物。在他言传身教下,儿子偶有空闲也会到休息室里陪父亲过夜。
乾陵管理处行政办公室主任赵朝国说,其实,农民文保员能得到的经济补偿十分有限,但正是因为这些农民文保员的执着和奉献,我们才能在数千年之后还能看到这样保存完好、叹为观止的文物古迹。希望更多人关注农民文保员,关注文物保护工作,让子孙后代都能有幸看到这些财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