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个巨大的石磨,一代代传承下的记忆经这个石磨碾压,遗留下了为数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大潮下,这些不那么具象的文化遗产,更显得弥足珍贵。12月22日,为期3天的怀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落下帷幕,一些曾经阔别人们视野几十年的“失落”的非遗再次登场。
徐小平,怀宁县文化馆馆长。近些年,寻找非遗是他的一项主要工作。
牛灯戏是曾经风靡怀宁的戏种,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每年正月十五、春末夏初之夜的乡村,常能听到充满乡土气息的牛灯戏,而在半个世纪后,徐小平只能在怀宁县志里找到些简短记载。
“牛灯戏主要讲述的是尉迟恭遭贬江西鄱阳后的农耕经历,自明朝便开始在民间传唱,黄梅戏也吸取了牛灯戏的一些精华,从一定意义上说牛灯戏是黄梅戏的母戏。”徐小平说,5年前,他来到牛灯戏的发源地——怀宁县洪铺镇汪河屋,可当地不少人称都没听过。数月后,一个消息让徐小平兴奋不已,他打听到牛灯戏的第8代传承人汪传旗(间)现居于安庆。于是,徐小平带着录音设备找到了年过八旬的汪传旗,录下了几乎失传的牛灯戏。
汪传杰,65岁,在他记忆中,牛灯戏繁荣时期还在半个世纪前。汪传杰在接过牛灯戏传承担子前,与牛灯戏没什么交集。“牛灯戏以汪家姓所独有,十年浩劫时,牛灯戏便再没出过牛灯,直到1982年,汪家屋才出过牛灯,唱过牛灯戏。”汪传杰说,在之后的经济大潮中,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听戏的少了,唱戏的也就少了。
怀宁县重拾“失落”的非遗,汪传杰认为这为牛灯戏的复苏提供了“土壤”,“县里对牛灯戏进行了扶持,将它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排牛灯戏的传人登台献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期间,30多岁的演员在台上唱着牛灯戏,身后不远处,80多岁的牛灯戏第8代传人在配着和声,这样的安排是想让年轻人接过非遗的接力棒。
如今,在怀宁县,祖辈们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复苏,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雀东南飞传说”的故事将冲击国家级非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