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至1983年,全县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基本解决粮食问题。1985年省第一次山区工作会议后,重点组织发动群众治山治水、消灭荒山、造林绿化、耕山种果种茶、兴办小庄园,增加农民收入,逐步解决用钱问题。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丰顺县掀起以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开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优化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搞好山区资源开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农业投入,大力发展“三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培植特色经济,依靠科技兴农,推广良种良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至2000年,全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45亿元。全县粮食种植面积48.32万亩,总产17.76万吨,农经作物有所增长,引进推广种植台湾甜枣、高山花卉、高山香型等一批名优品种,发展农村小庄园,组建农业龙头企业,走“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模式。至2000年全县已确立了食用菌、玉米、茶叶、梅花鹿养殖等种、养、加一条龙配套服务的龙头企业。[2]
林业生产经历了由“乱”到“治”、绿化达标、木材加工快速发展和森林分类经营三个阶段,稳步发展。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81年,1981年实施林业“三定”(确定山权、林权、划定责任山、自留山,制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工作,结束了1978~198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第三次森林乱砍滥伐期。1982年开始开展大规模的封山育林行动,1984年又实行“二山”(责任山、自留山)并“一山”(自留山),把大部分集体山林划为自留山,从而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第二阶段为1985~1991年,即绿化达标阶段。第三阶段是丰顺县木材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和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阶段。丰顺县林业部门围绕林业现代化建设、建设农业强县和旅游旺县的战略目标,按照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以森林分类经营为指针,培育森林资源为基础,提高效益为中心,全面推进林业两大体系(商品林、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至2000年底,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3.35万亩,营造生物防火林带658.25公里,核定生态公益林面积110万亩。[2]
改革开放以后,丰顺水利事业迅速发展。先后新建了八乡山水库,小胜马鞍山水库。较大型的工程有八乡山水库,汤坑内岭改河工程,虎局水库除险加固扩容工程等。2000年止,全县已治理易洪面积5万亩、易涝面积1.65万亩,已达有效灌溉面积27.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1.6%,其中保证灌溉面积22.4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0.95万亩,改造山坑低产田6.68万亩,整治田间排灌系统11.17万亩(其中已配套8.56万亩)。基本改变了过去埔寨、汤坑、汤西、建桥、丰良、潘田等大面积历史旱区,及汤南、留隍、东留、黄金等易旱易涝的灾区面貌。[2]
2009年,突出办好温氏家禽养殖、小桐子、油茶、茶叶、甜玉米、甜竹笋、青榄、南药种植等农业产业基地。至年底,全县种植小桐子1.3万亩、油茶3.6万亩,建成泰源公司和福康公司2家年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的油茶加工精炼厂。成功举办马山绿茶首届采茶节。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丰顺县被确定为全国17个油茶发展示范县之一。争取到中央、省一连3年每年1500万元资金支持,实施丰顺县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项目。全县农业总产值22.3亿元,比增5.8%。[1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