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寺庙都很熟悉,并且在大家的观念里寺庙就是个朝拜各位神或佛的地方,但是今天在这里我要向大家推介一个更有特色的寺庙——古卓刀泉寺。之所以说它有特色,那是因寺里有泉、有井并且分区明显,而且都赋予各自不同的意义。走进去,你就能感受到三国时关公的雄伟气魄以及三国的文化,还可感受自然景区的美丽风光,累了饿了还可在休闲区驻足品茶进餐,各种活动应有尽有。
一:功能分区
(1)关公文化区:以展示关公和三国文化为主。
(2)佛教活动区:以举行相应的佛事活动和安顿僧人的日常生活为主。
(3)前院休闲区:以休闲、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为主。
(4)后山游览区:以观赏自然景观和相关建筑、雕塑点景为主。
二:规划原则
1.在融合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关公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关公文化特色;
2.综合体现朝拜、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多种功能;
3.精减佛教建筑设施,增加能体现关公及三国文化的建筑设施;
4.在保持依山而建、左右对称的寺庙格局基础上,强化园林化布局。
三:卓刀泉寺的容貌
1:卓刀泉
(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关庙),位于伏虎山麓。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清康熙时杜毓秀纂《武昌府志》载:“卓刀泉,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寿亭候关羽行军卓刀坛下,有泉出焉。”又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所存之“卓刀泉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羽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据此人们传说:在东汉末年,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为纪念关羽,宋时在此泉建寺,名曰“御泉寺”,曾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
2:卓刀泉井
深约三丈,据碑文记述,泉水“冬温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疗疾。
3:寺院总的布局构成分为四个区九个空间单元。
(1)关公文化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左侧。涉及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圣桥和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集古斋等附属建筑和雕像。其中,工艺馆、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构成一个相对对立的院落。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和结义亭、桃园阁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2)佛教活动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及中轴线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已有的天王殿(关圣殿改)、大雄宝殿;天王殿(关圣殿改);前改建的放生池、新建的钟楼、鼓楼;古井左侧和右侧改建后的客堂、祖堂、斋堂;大雄宝殿后增建的藏经阁、法堂以及从中轴线向右侧依次新建的正心亭、观音殿、自在亭、经幢、长寿轩、传经堂、晒经石、财宝天王殿、碑林、云水堂、念佛堂、众贤居、香积厨,分别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3)前院休闲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右下侧。涉及项目包括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妙逸茶馆、菩提斋楼、濯莲池、闻泉亭、停车场,并与财宝天王殿、碑林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4)后山游览区:山体挡土墙以上,主要分布于后山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从下面依次新建的印祖亭、郡主显灵处、昭王殿、关公伏虎像、伏虎塔等与佛教或关公信仰有关的构筑物、建筑小品及雕像,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游园。
以上八个空间单元,加上山门至天王殿(关圣殿改)的寺庙前庭区域,包括山门内侧左右新建的两个碑亭在内,共计九个空间单元。
梧桐子网址:http://www.wutongzi.com/kan/hubei/wuhan_wuchang.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