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北运河纵贯武清中部125华里。追溯往古,自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征乌丸凿泉州渠,为北运河水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凿永济渠,将武清境内的运河与永定河相连通,使武清因兼具河海之利为世所重。宋、辽时有萧太后运粮河三条水道入武清经北运河直达北京。金时有漕河接北运河,北穿武清全境直抵京都。再经元、明、清三朝六百余年的变迁,渐成今日北运河的风貌与格局。
武清因运河而兴盛。运河千百年来形成的开放、融合与交流的文化特征,培育了运河两岸大批的仁人志士,培育了南北漕运、商贸、饮食、民俗、宗教、建筑、旅游等诸方面文化的发达,为武清留下了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积淀。
运河给武清带来了物产的丰饶和经济的繁荣。五谷六畜、鱼盐果蔬、编织酿造等应有尽有。自元代开通漕运后,每年都有数百万石粮米及丝绸、茶糖等大批物资自江淮经运河运抵京师。逢夏秋水旺,武清三沽(时属武清)而上杨村、蔡村、河西务等地码头帆樯遮空、舳舻蔽水,所谓“半天下之财富悉经此路而进”。至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时,仅杨村一地官家驳船即有千只。“野水千帆集,人声沸暮烟。楼台两岸寺,灯火一河船”,清朝诗人在这里真切地描绘了当年武清境内北运河的繁荣盛景。
北运河的繁荣使沿岸城镇应运而兴。河西务在辽、金时还只是个小船坞,随着漕运的发展,逐渐成为“驿路通畿甸,敖仓俯漕河”的宝地,在运河沿岸城镇地位十分显要。到元代因其领蔡村、杨村、桃花口三驿和地近京城而有“京东第一镇”之称。元于此设漕运外司,领接海船进京事宜。设水陆驿站和14座官家粮仓。明代设置钞关,来往货船在此榷税。并设漕运使司、巡检司、户部分司等十三衙门,三品至八品官员达百余人。商业日渐发达,商民攒集,舟航辐辏,“两岸旅店喧阗,货殖充牣”,“帆樯过市,则白云自飞,灯火沿流,则华星倒落”,一时财聚南北,货通四海,令人神往。
杨村据津京之要冲,历为兵家用武之地,在宋、金时即已夹河成村成为大码头。元代成为全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重要的漕运码头。朝廷在此设水陆驿站,常驻管河主簿、驿丞、营汛千总、巡检官等。各地商贾官宦、船工匠人纷至沓来。清光绪初年,杨村人口达两千余,店铺百余家、寺庙十余座,建有山西会馆、广东会馆等。两岸人声鼎沸、丝竹袅袅,河中船工号子不绝于耳,运货船队日夜兼程,一派繁华兴盛景象。
运河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武清由富庶而文明。好学上进、慷慨仗义、报效家国成为武清的乡风。明、清时期,县内有白河书院(河西务)、奎文书院(城关)、萃文书院(王庆坨)、雍阳书院(梨园村)等。明代及清康、乾时期,武清考中文武进士近三十人,文武举子近百名,贡生三百余人。纵观历史,武清出过封疆大吏、朝廷重臣,出过国学宗师、书画巨子,出过武林盟主、戏剧名伶,艺术和专业上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更是不胜枚举,堪称地灵人杰、才俊辈出。运河还把不同的文化、宗教、饮食、习俗与不同层次的文化诉求、礼仪民风汇集一起,形成了武清多姿多彩、宽容开放的文化特色。
为保障母亲河的畅通,千百年来武清人民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修运河杨村至河西务段35处。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挖通州至天津运河“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即筑堤两岸”。清代,发五万民众开挖超过百里的筐儿港、青龙湾减水河、筑堤通海,并完成了修建减水坝、裁直八里湾等许多重大工程。康熙、乾隆先后题写了“导流济运”和“导流还济运”的治河御碑。解放后更是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运河,使千年运河继续为人民造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但武清人民永远不会忘怀她的历史功绩,同时更希望我们的这条母亲河,在新的时代再现新的风采。
到过武清区杨村的人,都会看到在运河岸边有两座碑亭,里面一通是康熙皇帝的御碑,一通是乾隆皇帝的御碑。仅从这两块御碑就可以看出,清朝皇帝对治理北运河是何等的重视。当年武清的杨村、蔡村等地都是北运河的重要码头,运河的繁荣也给武清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驰名中外的杨村糕干创始人杜家,明末时从其祖籍浙江沿运河北来,最后在武清落了脚,后来创制了独具特色的杨村糕干。武清区非常重视挖掘整理运河文化,几年前在重新疏浚北运河时,在运河两岸精心制作了运河文化的雕塑、碑刻、壁画、运河漕运图等,彰显运河中文化的深厚底蕴,弘扬运河文化的深邃内涵,让人们在闲暇中充分领略和享受运河文化的魅力。运河虽然失去了通航运输的功能,但它作为城市景观河重新焕发了新的青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