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读达斡尔族“阔·乌都日” (上)

释读达斡尔族“阔·乌都日” 杨 优 臣(上)

达斡尔族节日当中,“kuo·wdur阔·乌都日”具有较显明的民族特性,释读达斡尔族“kuo·wdur阔·乌都日”,对达斡尔族的历史研究和自然观的探索具有一定的佐证价值,并对达斡尔族文化建设也有现实意义。

“kuo·wdur阔·乌都日”是达斡尔族对正月十六这一天的特殊称谓。除“kuo·wdur阔·乌都日”的称谓以外,还有“kuod·wdur阔德·乌都日”、“kuodg·wdur阔德格·乌都日”、“har·wdur黑日·乌都日”等,“kuo·wdur乌都日”是口语中的简称。达斡尔语“kuo阔”是黑灰的意思,“kuod阔德”是“抹灰”或“涂黑”的意思,“kuodg阔德格”是“kuod阔德”的动词不定式。“乌都日”是日、天的意思,延伸为节日。由于对达斡尔族“kuo·wdur阔·乌都日”的研究不够深入和释义不精准等原因,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民间汉译为“抹黑节”,“抹灰节”,“黑灰日”等,实属不雅。因此,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近几年来采用“kuodg·wdur阔德格·乌都日”,简称“kuo·wdur阔·乌都日”。

一、“kuo·wdur阔·乌都日”的基本活动。
有关“kuo·wdur阔·乌都日”活动的程序各地大同小异,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各地完全相同,但是有些方式略有差异,可谓十里不同俗。本文仅以探讨历史渊源和释读内涵为主,对形式的差异不予涉及。因此本文随意选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三间房村为实例,并非典型例举。

时间:正月十六,清晨至中午。

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天亮以前。祖母或母亲给睡眠中的青年和儿童脑门点黑,无男女孩儿之别。黑点儿要保留到日出或早餐之前。

第二阶段—清晨到早饭。男青年起早给起床晚的青年男子抹黑,尤以堵在被窝里抹黑为爽,被堵的男青年因未能起早而被耻笑一年。

第三阶段—早饭以后到中午。男青年以相互抹黑嬉闹为主,有预谋的恶作剧或结伙相互抹黑时有发生。尤其把目标选定为可以开玩笑的嫂子抹黑更是趣乐连连,因此这一天“大众嫂子”尤其戒备,但是难逃一脸黑像。性格活泼的妇女或那些“大众嫂子”也会主动出击,与小伙子相互抹黑,如果一旦使其某个小伙子弄得很狼狈,他们会常年以此奚落这个小伙子。

用具:选用的黑灰均为锅底灰,老人给小孩点黑时一般用中指点即可。青年相互抹黑时,除锅底灰以外采用的工具五花八门,有布团儿,皮毛,有土豆、罗卜等,皆以方便和便于隐蔽,涂抹的黑,不易擦掉为宜。

特点:三间房村的“kuo·wdur阔·乌都日”有三个特点:
一是,过午辄止。午后一般是不再相互抹黑,如果还要给人家抹黑,有违背规则和不道德之嫌。偶尔有淘气的小伙子搞恶作剧,会招来指责和训斥;
二是,青年女子不参与相互抹黑活动,男青年更不会给女孩儿抹黑;
三是,抹黑活动既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未停止,一直延续到现在。
四是,老人给儿童点黑时忌讳用食指。用食指指点是不雅,不恭,具有恶意之嫌。

 

万盼盼(2014-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