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指南
景区门票
免费
交通信息
从郑州汽车站或汽车南站坐车到新郑,下车坐101路公交车,10分钟即到[1]
历史文化
河南省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建设分为三个阶段:轩辕故里词建设;2002年黄帝故里景区扩建工程;2007年初黄帝故里景区改造扩建工程。
轩辕故里祠建设
汉代始建轩辕故里祠,迭有毁修。
明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郑县志·金石志》记述:“国朝轩辕故里碑,碑在北门外,康熙五十四年邑令许朝柱立。”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葺,《重修大殿碑记》记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
20世纪90年代初,新郑县委书记张海钦、县长王福成、市委宣传部部长郭更新、旅游局副局长赵国鼎及乔志敏、刘彤标等组织重修。轩辕故里祠区面积约2亩,坐北面南,祠有大殿五间,殿中端坐黄帝老年塑像,像上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程思远题写“人文初祖”匾额,像后背墙和东西墙壁上彩绘“黄帝诞生”、“黄炎结盟”、“征战蚩尤”、“高举龙旗”、“建都有熊”、“创造发明”等壁画;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塑黄帝元妃嫘祖——“先蚕娘”像,西配殿塑黄帝次妃嫫母——“先织娘”像。大殿前设长方形鼎,供祭拜黄帝用;前左侧树“林则徐拜祖碑”,前右侧树“世界客属总会拜祖碑”。祠前庭三间,以图展示新郑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前庭门楣为薄一波题词“轩辕故里”。祠前门两旁置青石雕刻石熊,以示有熊国图腾。祠前左侧树原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直属工委常务副书记刘正威题“轩辕故里”碑。2000年,轩辕故里祠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故里景区扩建
轩辕故里祠面积小,不能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拜祖需要。1997年3月,中共新郑市委书记岳文海、市长李和平、副书记郭更新、旅游局局长李留建及刘彤标等,组织首次对黄帝故里扩建,拆迁祠前居民户,建黄帝故里祠前区和黄帝故里广场,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并进行绿化。2002年至2003年,新郑市委、市政府扩建轩辕故里祠区,易名为“黄帝故里景区”。扩建后景区面积为4.3万平方米,由祠前区、轩辕故里祠区、黄帝宝鼎坛区和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组成。
祠前区东西宽80米,南北长100米,约8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置黄帝故里景区扩建碑、第一石坊、乾坤浮雕盘、第二石坊、轩辕桥与姬水河、中华第一石碑、轩辕黄帝之碑和黄帝故里碑等。
轩辕故里祠区基本未动,仅于祠两侧建竹林园与通道。
黄帝宝鼎坛区位于轩辕故里祠后,南北长150米,东西1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由青石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黄帝宝鼎坛和楹联长廊组成。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上自伏羲、神农、黄帝,下迄21世纪近万年历史,其中记有关黄帝在河南新郑诞生、建都等史实。甬道铭文两侧镌刻“客家人脚印”。民族图腾柱耸立青石甬道两侧,汉白玉石,10方,高3.6米,6棱,镌刻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图腾或族徽。黄帝宝鼎坛是黄帝故里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坛基为正方形,代表八卦之一“坤”,边长50米。坛顶为圆形,代表“乾”。坛高5米,代表“五土”,即山林、川泽、丘陵、水边、洼地等,象征大地山河。鼎坛台阶取3699之数,第一平台为3个台阶,为正道。第二平台为6个台阶,寓八卦中阴爻,即阴、阳、风、雨、晦、明等。第三平台、第四平台各为9个台阶,合为99,为至尊。鼎坛四周以青石铺面,寓意大地浩瀚,自然和谐。鼎坛上伫立九鼎,黄帝宝鼎立于中宫之位,青铜铸造,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鼎腹三面,每面镌刻三条龙,其中一条巨龙居中,回首反顾,龙首有似火球,寓为黄帝宝珠,象征光明;龙口涎水纹,象征风调雨顺;鼎足为立熊,寓意国于有熊。此鼎为中华第一宝鼎。新郑是鼎器之源,中国最早的鼎器出自八九千年前新郑的裴李岗遗址。五千年前,新郑人轩辕黄帝最早将陶鼎炊器制成铜鼎礼器。黄帝宝鼎比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司母戊鼎”高出5.66米,重23.6吨,比现今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广东肇庆青铜鼎高出0.39米,重8吨。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其余8鼎,为四方四圆,通高1.25米,兽面纹饰,分别取仕、智、丰、爱、安、嗣、寿、财之名,以八卦之位环列黄帝宝鼎四周。楹联长廊位于黄帝宝鼎坛区东西两侧,各长150米,宽5米,楹联200幅,展示名人大家手笔,歌颂黄帝功绩,心系故里,其中多为书法艺术佳品。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位于黄帝宝鼎坛之北,占地约1万平方米。轩辕丘旧址于此,清末被毁,今又象征性修复。丘高19米,直径100米,丘上植草木。黄帝纪念馆位于轩辕丘下,总投资1600万元,高11.9米,宽50米,二层,建筑面积30018平方米。由郑州大学建筑工程院和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进行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纪念馆采用地穴覆土式建筑手法,为新石器时代人字形建筑,通过岩画和青石等传统表现手法,表现根文化主题。一层在地下,北壁墙中央端坐轩辕黄帝黄铜像,通高5.9米,取“九五”之尊,右手执权杖,左手握拳置膝上,目视前方,睿智、英武、端庄、慈祥。纪念馆门前亦有一尊玻璃钢仿石雕黄帝像,与馆内塑像相同。黄帝纪念馆前左侧靠东墙树“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拜祖纪念碑”。历年大型祭拜活动在黄帝纪念馆前黄帝宝鼎坛区举行。黄帝故里景区2003年为国家AAA级景区,2006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景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改造扩建工程
2006年农历三月三“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政协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郑市人民政府承办,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致信要求参加“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中央电视台总策划朱海的策划下,河南省、郑州市领导和新郑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造扩建黄帝故里景区。景区设置由南向北依次为中华姓氏广场、轩辕故里祠前区、轩辕故里祠区、拜祖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
中华姓氏广场面积约1.7万平方米,设黄帝宝鼎坛、中华姓氏墙。
轩辕故里祠前区,由南向北依次为汉代石阙,为蜂腰型子母阙,母阙为重楼,上楼为重楼,高16米,阙两楼间距18米。日晷置于轩辕故里祠前区左侧绿化带中,为中国传统的标准赤道平面式造型,可在拜祖大典时确定开始时刻。指南车置于轩辕故里祠前区右侧绿化带中,与日晷对称。四柱石坊,为汉代青石牌坊。轩辕桥与姬水河。轩辕故里祠区。
拜祖区(原为黄帝宝鼎坛区),中间由南向北为一条36米宽,深红色花岗岩石通道,至黄帝像。地面铺30米×30米“五色土”图案,其五色分布中为黄色以应黄帝,东为青色以应青帝,西为白色以应白帝,南为赤色以应赤帝,北为黑色以应黑帝。拜祖广场东西两侧仍为楹联长廊。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设中华圣火台、拜祖台、颂歌台、黄帝像、中华始祖坊、黄帝纪念馆等。中华圣火台位于拜祖区北,台高2007毫米,取2007年丁亥年拜祖日,地面周长5004毫米,取意黄帝甲子纪年5004年。圣火台创意为“钻木取火”,文明之光。拜祖台位于黄帝像前,台东西长27米,南北宽20米,台前设90厘米高汉白玉栏杆。颂歌台位于拜祖台左右两侧,每侧各长20米,五级青石面层,每侧可立250名颂歌者。颂歌台两侧置黄龙。黄帝像将原黄帝纪念馆前的汉白玉黄帝像沿中轴线前移3.5米,黄帝像抬高4.3米,像前基座正面刻字“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像”,基座面以黑色花岗岩板镶砌,其余三面为汉画石刻,每面左上角刻四方图案,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皆头南尾北,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皆头西尾东。四方图案的对角设星宿图。东南西北各置四方七宿和镌刻黄帝故事。中华始祖坊实为黄帝像背景板,供举行拜祖大典时中央电视台现场拍摄使用,用来遮挡轩辕丘后面左右两侧的居民房屋建筑,为临时性建筑。此坊共九孔,中间高,两边低,正面镌刻所谓黄帝八大功绩,即初定甲子,历算星象;律吕恒音,教民歧黄;踪迹六书,文典辉映;创制指南,舟车四方;五谷丰登,蚕桑美裳;修德振兵,肇造华章;宇内一统,铸鼎开疆;设官司职,政体滥觞。石坊之后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
黄帝诞生
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在中原一带居住着也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它的首领少典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人,她在轩辕生下了黄帝,于是就给他起名为轩辕。黄帝小的时候非常聪明,长大后也见识渊博,才华出众,深得部族的爱戴,被拥力为有熊部落的首皇帝结盟。轩辕黄帝非常有才华的,而当时势力最大的就是居住在新郑一带的有熊氏和居住在陈丘一带的炎帝部落。于是黄帝就率有熊氏与炎帝激战三次,终于打败了炎帝。此后炎黄二帝结为联盟,和睦相处,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所以说我们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一带居住着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大小部落,为了对付其他部落的入侵或对外扩张,往往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当时,在这些部落中,有三个最为强大的部落。一个是居住在黄河中游南部嵩山东麓的有熊(今河南新郑市)这个地方的有熊部落,其首领是姬轩辕。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和能力,集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为一身的领袖人物。一个是居住在黄河下游济水一带(一说在今湖北北部与河南南部)的最为强悍善战的九黎族部落,其首领名叫蚩尤。一个是居住在陈丘(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神农氏部落,神农氏的首领称炎帝,已传到第八代榆罔。《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黄帝、炎帝。生而异德,黄帝以姬水成,故姓姬,炎帝以姜水成,故姓姜。”由此看来黄帝和炎帝还是同胞兄弟呢。
据说,在神农氏时代,炎帝是天子,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都要听从天子的命令。但是这时的神农氏部落已经没落,各氏族部落之间互相进攻讨伐,特别是九黎族部落,到处抢杀掳掠,使百姓深受其害,而神农氏炎帝榆罔又无力加以制止。这时的有熊部落正兴起,其首领姬轩辕经常出面调停部落之间的纠纷,以理服人,对不听劝告者,就以武力征服。这样,许许多多的部落已不再听从炎帝榆罔的命令。姬轩辕事实上已代替了炎帝榆罔的天子地位。炎帝榆罔为了挽回自己的天子地位,就出兵攻打那些服从姬轩辕的部落。这样,越是攻打,那些部落就越是归姬轩辕。于是姬轩辕就率领他的六七个部落在阪泉(在今河南扶沟境内,一说在今河北涿鹿县)与炎帝榆罔大战。经过三次大的战役,炎帝榆罔大败,归服姬轩辕。这样,两个部落联盟又联合,乘胜征讨肆虐百姓的蚩尤部落。姬轩辕与蚩尤交战,用的兵器是木棒、石斧、骨簇,而蚩尤这时已用上铜兵器,因此,初战连连失败。姬轩辕见一时不能取胜,就采用诱敌深入战略,将蚩尤引诱到地理环境陌生的涿鹿山(在今河北涿鹿县,一说是山西解县)之中,使蚩尤士兵粮食断绝,体力疲惫,然后乘着天降大雾,不辨东西,带着指南车,冲进蚩尤兵营,生擒蚩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