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人的母语虽属于闽南语系,但又不尽同于闽南语,它作为一个特别的语种,交融了国语、粤语、客家民系语。徐闻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体,它以中原文化为主体文化,与闽浙文化、潮汕文化、珠江文化、客家文化、西江文化、琼台文化相互濡染,和衷共济 ,而形成了特色的徐闻本土文化。
徐闻冬节过则年味渐浓,家家腊月里忙于赶墟备年货;“打屯”大扫除足够让妇女们忙活若干天;之后泡糯米磨粉,用香蕉叶或菠萝蜜树叶及各种馅做年糕,备用于“压年、摆年、送年”等;贴了俗称“年红或门对”的春联还不算,非要在米缸、果树等处整出横着贴的“横财”,追求抬头见红到处发横财的境界。除夕日,杀鸡、祭祖、放鞭炮、吃年饭、发红包、守岁,大年初一早饭必须吃斋,后“行年”玩春赏春景,初二可访亲拜友,新婚女性接受娘家亲友来访“送年”。闹元宵在徐闻很隆重,民间各境坊纷纷组团舞狮舞龙游“床色”、“车色”,而后各狮龙队伍“上公坡”集中比赛。夜间放烟花、游灯,后生哥们还不忘三更去“偷春”,故意偷别人瓜果而受骂促其桃花运来。
徐闻的部分婚俗跟中原大同小异,但“哭嫁”、“解贵”、“送鞋”、“吃槟榔”甚至偶然性的“爬树”则颇有乡土味儿。为辟邪或表达对娘家之不舍,姑娘婚前一月内不外出而“躲房”,点灯面壁而坐有调有律地“哭嫁”,邻居同龄姐妹陪“哭嫁”而无事妇女及小孩来听之。新娘上轿前或上车前要脱掉鞋子并让弟辈带回娘家而换上新鞋,并赏红包于提鞋者,此举为避免将娘家的泥土带到夫家而使娘家变穷。婚礼上新婚夫妇手捧槟榔盒请有血缘关系的至亲长辈吃槟榔并收受红包。若弟妹先于哥哥结婚,为求不被“压住”,后者必须“爬树”或爬到高过前者出门的地方。原为古时一种隆重而体面的美容方式,及未婚女子在出嫁前必做的一种习俗,在南方沿海地区尤其是在珠三角和雷州半岛地区特别流行。改革开放后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现又在徐闻复兴,临近春节,多处街头巷尾都有替人“拾脸”的摊档,生意红火,“拾脸”的也不仅限于准新娘,但仍以中、青年女性为主。
迈陈东莞村古典朴野的源于抗越南海蔻用的讲究攻防及阵势的“功帮”武术——“藤牌舞”,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二举行。另有由道教巫舞的演变而成的道士设坛请神作法的“屯兵舞”。不得不提,白沙村元宵节的极限运动——“过火山”,祭祖作法踩碳火,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与平安。武术在徐闻地位不俗,清时徐闻曾出武进武举多名,徐闻武术不论是徒手套路还是器械套路,均讲究心与意合。雷歌与雷剧是徐闻本土文化的双生子,在雷州半岛极为流行。木偶戏由原专注历史典故的传统剧本,演进到针对热点编排新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