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下的柳林

家乡区县: 山西省柳林县

对柳林是有一些原始记忆的。我出生在黄河东岸临县的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子位于临县、柳林、离石三县交界之处。我的一个表姐就嫁到柳林县西王家沟乡的兴隆湾村。记得这个村子又名“去头”,究竟是不是这两个字,弄不太清楚,反正就是这么叫的。小时候脑海里没什么行政区划的概念,常去表姐家走亲戚,想不到只隔几里地就迈出县境了。

表姐家的“去头”村,与我们村里一样的山形地势,一样的黄土窑洞,一样的方言土语,一样的风俗人情。反正一切都没有什么两样。那时候虽然不大出门,但是跨县到“去头”村作客,却压根儿不曾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陌生感。大约是正月十五吧,元宵之夜,男女老少聚集在村里的打谷场上,民间艺人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有晋剧折子戏《劝宫》、《明公断》等等,最热闹的是演唱长篇叙事体民歌《下柳林》:“自从那日本人来,你把那良心卖,谁叫你个下柳林,当了个警皮队…”《下柳林》勾起了人们的无尽乡愁,那哀怨缠绵的韵味、忧伤委婉的曲调,那如泣如诉的叙说、荡气回肠的真情,让所有听众如痴如醉。晋胡、二胡,就那么简单的几件民族乐器,把一段凄凉的爱情故事演绎到情感极致。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对二胡的艺术表现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家后缠着父亲用竹筒、马尾仿造了个简陋的二胡,无师自通地胡拉乱奏起来。想不到就这么点演奏功夫,竟然混到贺昌中学文艺宣传队,当了一名二胡演奏员。这是后话不提。

后来我才知道,《下柳林》这首民歌是很不简单的。它不仅流传范围广,而且艺术地位高。在我所接触到的民歌资料中,只要涉及山西民歌,必然会提到《下柳林》,无可替代地将它作为叙事体民歌的代表作加以分析,同时也作为黄河文化的典范作品予以推崇。由于《下柳林》流传很广,不少人因歌而识县,柳林县的知名度也借此大大地提高。如果说,不少外地人是通过《吕梁英雄传》知道吕梁市的话,那么同样也有不少人是通过《下柳林》知道柳林县的。我这样说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事实依据的。去年冬天在南昌出差,与住在同一宾馆的四川客人聊天。我问他能够说出吕梁的哪些地方,他扳着指头思索片刻,说出了三个县名:“呵呵,没有去过你们那里,不大熟悉啊。不过吕梁有个文水吧?出了一个女英雄刘胡兰。还有个汾阳吧?是出汾酒的地方。再就是知道有一首民歌叫《下柳林》,柳林是你们吕梁的一个县吧?”这位远方客人的话,让我惊异于文化艺术潜在的、有时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巨大传播力。由此想到,柳林县特别重视文化建设,积极致力于文化繁荣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如白占全先生,在收集整理和系统研究民俗文化方面成果累累,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具有战略远见的壮举。

 

张彩林(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