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风俗—住房

家乡区县: 渭南市蒲城县

  20世纪80年代以后,县城和各乡镇分别制定了城市和村镇改造规划。整修了巷道,硬化了路面,不少村道铺设了下水管道,架设了路灯,群众建房已多是修建平板房和楼房了,新建房屋不论是结构上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变化。

农村住房依然延续着一户一宅的格式,很少有四合院结构。90年代初已经由砖木结构向砖混结构演变。进入21世纪后,盖单元式结构的楼板房居多,楼板房普遍用水泥钢筋打地圈梁、上圈梁和柱脚,墙壁用水泥沙灰和红砖粘结,房顶多用水泥预制板处理,也有用木料处理屋顶的。门窗已由木质向铝合金、塑钢材料发展,前门大多加宽增高,门房可进入农用四轮或家用小汽车。门面用白瓷砖或彩色瓷砖粘贴的日益增多,门额上方多嵌如“耕读传家”“吉祥如意”“平安是福”“和为贵”字样或各类象征吉祥、象征家和万事兴的风景画。新房地面多用水磨石方法处理,铺设地板砖的住户也日益增多。农村建新房、入新庄的庆贺变化不大,仍是新房上梁之日,亲友拿上鞭炮、烟酒、被面等礼物前来祝贺,兴镇、荆姚一带则用酒浇梁,取“有钱难买水浇梁”吉祥之意。梁木(楼板)挂红、燃放鞭炮以示新屋落成。到了入新庄之日,亲戚们拿上各色礼品前来祝贺,“吃汤水”(宴席),主要亲戚则携米、面、碗、筷、电壶(暖水瓶)、脸盆等生活必需品前来“填宅”“添物”,到2001年以后已变成送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填宅”“添物”了。朋友前来贺喜多添礼金,少则数十元,多则数百元不等。主人则要设丰盛的宴席款待亲友以示感谢。

20世纪80年代,城镇干部职工大多租住公房,有的是单元楼,集待客、居住、厨房于一室,多数简陋拥塞,打不开转身。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多数单位陆续集资建立了职工家属楼,家属楼一般3~6层不等,面积大多在80~160平方米之间。2001年以后建造的家属楼小区,不仅样式新颖,内部宽敞明亮,采光良好,而且水、电、暖设施配套齐全,居住更加舒适温馨。除此而外,不少居民和干部职工还入住了独门独户的小区或开发区,住房面积更大,装修更为精美。有的富豪已建造了别墅,有的已在西安等大城市购买了单元楼或别墅。城镇建房和入新庄(乔迁)的庆贺基本与农村相同,唯送礼档次略高。

李英(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