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水糍”过大年是惠东县铁涌、稔山、巽寮等沿海地区群众的传统风俗。一般到了农历十二月中旬,沿海群众就开始做“水糍”了,一直持续到年底。这种做“水糍”过大年的风俗到底始于哪个年代,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凿的纪录,当地村民有的说始于清代,有的则说在更早之前就有了。5道工序千舂百炼制成“水糍”
做“水糍”的原料主要是糯米和花生油,一般要经过5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浸糯米。将洗净的糯米浸在水里,一般要浸一天一夜。第二道工序是蒸糯米。将浸好的糯米放到大锅里蒸,蒸一个多小时直至熟透。第三道工序是舂碓,这一步最重要而且也最辛苦。糯米蒸熟后,要趁热放进石碓里舂。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另一端装有一块圆形的石头(有的为圆形木头),由两到三个人在一端轮流踏木杠。随着圆形石头反复起落,一个人在另一端有节奏地用手一边抹花生油,一边翻动石头圆形部位粘得热乎乎的糯米,直至将糯米舂烂、舂匀,这样连续舂10多分钟,将糯米舂成浆团后,再拿出来用手搓,然后分捏成团块,一般一团约0.5公斤重。这时,全家男女老少一起上,将糯米团抹上花生油,拍匀、压扁,做成一个个圆盘形状,“水糍”便成型了。抹花生油主要是防止“水糍”冷却后干裂。据沿海村民介绍,在舂碓这一环节,踏碓者要连续用力,而另一端抹花生油和移动糯米糊的人则要弯着腰,忍受烫手连续“作业”,往往很辛苦。第四道工序便是晾干。将成型的“水糍”放到一个干净的地方,晾上一周将其晾干。最后一道工序便是浸水,将做好的“水糍”放到水里浸泡,待要吃时才捞起来。
置“水糍”于屋顶“补天穿”
要吃“水糍”时,将“水糍”从水里捞起来,切成条块状,可煎可炒。煎炒时,拌上瘦肉、虾、蛋和青菜等,味道更佳。煎炒加工后的“水糍”味道极香,吃起来韧中带脆,口感很好。春节期间,有客人来时,沿海群众便会煎炒“水糍”招待;到亲友家做客时,他们也会捎上“水糍”作为礼品。因此,“水糍”往往被看作是关系亲近和尊敬的象征。特别是在饥荒年代,“水糍”只会送给最亲、最尊敬的人。此外,正月二十日俗称“天穿日”,相传古时出现山崩地裂,女娲氏乃炼五色石以补天。在“天穿日”这一天,沿海群众少不了吃“水糍”,以前有的人还用“水糍”置屋顶上,名曰“补天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