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踢鼓子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汉族舞蹈。流传于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和晋西北神池县境内的踢鼓子秧歌也叫土摊子秧歌,她作为一种特有的、传统的、小型的农村群众文化表演形式,深受群众所喜闻乐见,有较强的生命力。现在每年二月二的时候,在内蒙古固阳县车铺渠村举办这项民间艺术活动。
踢鼓子秧歌由鼓道、前八角、后八角、络旄、歌手、经手、杂工约30人左右组成完整的表演实体。鼓道,秧歌队的整个表演过程,均由他们配音,乐器也只有鼓、锣、铙、钹几种,类似剧团的“武场”,以鼓为主,约7人左右。表演时鼓道安在秧歌队的前正方,与踢鼓子的面对面,行走时则走在踢鼓队的前面;踢鼓队分为前八角、后八角。前八角包括头对鼓、二对鼓和相应四个拉花的。后八角即排在前八角后面的八个人,角色分别是官先生、风流公子、一对买卖人(一个货郎、一个卖膏药的)、毛小子、毛女子(也有楞小子、楞女子),一对老夫妇。这八个人的作用是点缀、衬托,他们的动作较前八角是文雅而调皮;络旄这个角色是全队的中心,因他是名誉领导,为了能显示出他的特殊性、使其能隐蔽身份,不受任何限制,故以丑角出现,四处蹦跳,传递消息;歌手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他是以固定的鼓点为曲调的歌手;经手即实际意义上的领导,类似队长、剧团的正副团长,一般1—2名,主管全队的行政事务、对外交流等;杂工即烧水、背鼓、看道具,一般3人左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