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零食都忍不住 想抱回家!促销装,买一送一,精美小礼 品很是让人心动啊!超市那些事,真是 可以说上几个小时呢~超市的算盘可真是打 得贼响!
1 与视线平行的商品利润高
超市的商品摆放都有一个共同原则:你容 易拿到手的永远是商家最想卖的。调查显 示,销量最佳的物品摆放位置依次为与顾 客视线平行处、齐腰处和齐膝处。其中, 前者是超市货物摆放的最佳位置,可增加 70%销量。
所以,超市一般把利润较高或者快过期的 产品放在1.5米到1.7米的高度间,方便大 家看到后随手就能拿取。请记住:你只要 踮踮脚或弯下腰,就可能选到物美价廉的 产品。
2 最想卖的东西放右边
超市的购物通道一般是足够宽、笔直平 坦、少拐角的,这是为了尽可能延长消费 者在超市的“滞留”时间,避免他们从捷径通 往款台和出口。
超市还利用人们习惯用右手的习惯,将最 想推销的、利润较高的商品,放在主购物 通道或展柜的右侧,顾客经过时,会被一 些本不需要的商品激起购买欲。
一般来说,体积较大的商品常放在入口处 附近,这样消费者会用手推车购买大件商 品,并在行进中增加购买。所以逛超市不 妨多用左手拿货。
3 薄利多销品“守住”入口
走进超市,迎面可能就是一堆特价商品, 但你要保持冷静,越是容易看到、拿到的 商品,越是超市利润较高或急于出手的商 品。
一般来说,挨近入口的地方,放的多是薄 利多销、购买频率高的商品,以吸引你进 门,比如书本、拖鞋、毛巾等,而烟酒等 贵重商品一般放在超市中间偏后区。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说,逛超市时,人们总 认为前面的货物一般,里面还有更好的, 所以往往越到最后买的越多。
4 新鲜商品摆在里面
超市总是希望“把先进的货物先卖出去”。所 以,摆放牛奶、酸奶时,喜欢把最新鲜的 产品摆在最里面,每天逐渐更换;冰柜和 冷柜食品,也都是把新鲜产品放在最下 层。如果你想买出厂日期最近的,那就把 最里面的商品“掏”出来。
5 蔬菜水果利润最高
超市中的蔬果大多陈列在中心位置,有两 方面原因:第一,心理学研究发现,由于 人类早期长时间居住在阴暗的洞穴里,因 此对色彩缤纷的食物有一种本能的兴奋, 占有欲和购买欲容易被激发。
第二,农产品是超市里利润率高的产品, 大多数超市都将这个区域承包给供应商, 虽然价格比菜市场贵得多,但在超市也能 卖出去。另外,很多蔬果宣称是“绿色有 机”产品,其实未必是真的。
6 价格“拆东墙补西墙”
超市里有一整套复杂的价格策略,你可能 会看到“天天低价”、“5公里范围内最低 价”等大幅吸引眼球的标语,但实际情况却 并非如此。
超市使用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将食品、 日杂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定低一些,让你 形成这家超市比较便宜的印象,并且不自 觉地以为所有东西都便宜。然后超市再将 别的物品较高定价,把损失弥补回来。
像可口可乐这样价格透明的品牌产品,价 格一般很低,甚至比别的超市便宜,但像 不知名品牌的毛巾、衣服、鞋、杯子等, 价格就可能比外面高。
7 现烤现卖以“味”诱人
超市面包房中飘出的浓郁香味总让人无法 抗拒。一般人认为现场烤面包、做熟食是 为了“新鲜”,其实,这是超市的“嗅觉营 销”。
研究发现,食物的香味会刺激人体各种消 化酶的分泌,调动与欲望相关的情感中 枢,即使你不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 食品的购买量。
有些超市不具备现场制作食品的条件,就 会用特制的食品气雾剂喷在空气中。同 理,超市里免费品尝的食品、饮料也会增 加你购买的可能性,即使你不买他们推荐 的牌子,也会不自觉地买些别的。
8 儿童的钱最好赚
最容易出现购买冲动的是谁?孩子。儿童 的消费是非理性的,并且占有欲很强,可 以在情绪上操纵父母。
正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超市里有一套赚 孩子钱的销售策略:第一种就是精心布置 儿童产品(玩具、食品等)展柜;第二则 是在孩子必经之路设“埋伏”,比如在中心过 道展示,在商场内的自动扶梯两侧放上诱 人的食品,既吸引孩子,也吸引了那些抵 抗力差的成年人。
第三种方法最隐蔽,由于孩子通常是妈妈 带着,所以有些超市会把儿童产品摆在女 性必需品附近。
9 买一赠一有猫腻
世界著名食品企业纳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 多年的促销经验认为,折扣标志可增加销 量的23%。但其实也有陷阱:其一,有些 商家悄悄提高商品价格后再附送赠品。
比如一瓶洗发水本来20元,现在买一瓶洗 发水赠送一块价格2元钱的肥皂,但洗发水 的价格已被悄悄提高到22元。其二,许多 超市常将快过期的商品与正品捆绑销售, 消费者往往忽略它的生产日期。比如牛奶 就常搞“买一箱送一箱”的活动,第一箱还没 喝完,第二箱已经过期了。
10 特价区“混水摸鱼”
超市里常常会搞促销,但有些促销却未必 真便宜。比如在特价区会混有一些原价的 东西;在大大的价格表下用不起眼的小字 写了该商品的生产厂家,同时混放其他品 牌,一些不细心的顾客容易误买;在服装 区,把颜色、款式相近的不同牌子的衣服 混放,只标便宜的价格,把高价的价签藏 到不显眼的地方。
很多特价商品也并不“超值”。比如,1瓶1.2 升橙汁27.4元,3瓶放在一起“特价”81.3 元,许多消费者乍一看以为能省很多,其 实,算清这笔账之后发现,每瓶还是卖到 了27.1元。
11 大包装比小包装更贵
很多消费者会有“买得多比买得少实惠”的惯 性思维,这也成为了超市的一种“销售心理 战术”。逛超市时,你可以算一算,很多商 品的大包装价格都比小包装贵。
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休闲食品中,如饮 料、薯片等。而且这些商品的重量、价格 往往不是整数,比如480克、458克等,消 费者一时也算不清到底哪种更划算。
12 被切开的水果来历可疑
包装分切的水果可以吃多少买多少,这种 销售方式表面看很方便消费者,其实来历 可疑。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观或变 质等问题无法销售,一般的做法是化整为 零,包装销售。
有些超市的工作人员用刀把果蔬坏的部分 切掉,剩下的切成小块,用保鲜膜包装起 来,这样看不出一点儿问题,消费者买到 的商品质量却可能大打折扣。
13 结账是最后一道购物关
暴露在面前的诱惑越多,顾客就越经受不 起这些考验。调查发现,被“困”在长长结账 队伍中的人,购买货架上糖果、饮料的几 率高25%。 款台边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经济实惠的 小型零食,而排队付钱时往往是人最没有 耐心的时候,让你很难扛过这最后一道购 物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