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电商的“软肋”

家乡区县: 西安市临潼区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从“双11”的辉煌就可见一斑。不过,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2012年度日本电子商务市场调查报告》之中的一张图,就足以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商风光背后的“软肋”。
从中美日三国间面向消费者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消费者从日本电子商务网站购买商品的市场规模为1199亿日元(71亿元人民币)、从美国电子商务网站购买商品的市场规模为1669亿日元(99亿元人民币),是三个国家中的最大消费市场。


对中国电商市场而言,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对日本,都是进来的要比出去的多得多。你可以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口多,市场大,但你或许忘了,中国可是当今世界的制造业大国。此外,不少人也碰到过海外代购的产品赫然标注“Made in China”。由此可见,中国电商是长于“内战”,在国内把实体店打得冷冷清清,而说到跨境,就没了底气,成为其彻底的“软肋”。
这背后,实际是:
1、中国产品质量有“软肋”,缺乏足够的魅力。虽然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也有着为数众多的管理部门监督产品质量,但没有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产业生态环境,谁会去用心去提高产品质量。有人说,海外代购的不也有中国制造的吗?别忘了,人家可是有很严的进口检查,不合格,别想通关。大家应该有过买“出口转内销”产品的经历吧!
2、中国电商信用体系建设有“软肋”。电子商务的发展,实际上超出了我们很多人的预期,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存在不少问题,如销售假冒产品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应抓紧研究电商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引入第三方认证体系,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3、中国价格体系扭曲是十足的“软肋”。为什么要说价格体系扭曲呢?想想抢购奶粉就明白了。现在的问题是,世界经济在一体化,你还在用价格来保护本国低质量的产品,能保得住吗?要知道,抱着的孩子长不大。
4、金融创新有“软肋”。虽然大家都知道,金融创新很重要,但似乎总是说得多,做得少。支付不方便,这也是妨碍日本人、美国人购买中国商品的原因之一。虽然我国开通了对日本、美国电商的支付接口,但日本人、美国人在购买我们商品时,却面临支付不方便问题。电商平台和银联机构都该想想办法。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激活企业(不仅包括电商)的创新活力,关键在于创造好的体制和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而不是通过价格、金融管制等手段去人为保护民族产业。其实,这和教育孩子的道理一样,父母代替的越多,孩子成长得越慢。

 

sff(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