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青岛地区的远古居民,就和祖国各地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青岛地区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历程。近百年来她遭到德、日、美等帝国主义的奴役和掠夺。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摧毁了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青岛才获得新生。 然而让世人记住她的不是景色和风光,而是她是改变中国历史的导火索。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本借各列强致力于欧洲战场厮杀无暇东顾之机,在亚洲大肆扩张。利用对德宣战的手段从德国殖民者手里接过了青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缔结对德“和约”与处理战后问题。中国是战胜国之一,派出了陆正祥、王正廷、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归还在大战是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特权等合理要求。但是,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对中国的正义要求置若罔闻。中国代表据理力争,在不断接到国内当权者要求签字的命令下,顶住压力,用实际的行动第一次向帝国主义说“不”,成为唯一一个没有在和约上签字的战胜国。 同时,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的消息传到国内,郁积在人民心里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了。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爱国学生奔走相告。3日晚上,爱国学生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集会。进步记者邵飘萍在会上报告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学生们听了悲愤交加,一个学生当场撕下衣襟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 大字。会上决定5月4日联合北京各校学生举行大示威。 5月4日,北京学生冲破反动派军警的阻挠,汇集天安门前,天安门广场沸腾起来。学生们挥动各式各样的标语牌和小纸旗,上面用中文、英文日文写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保我主权”、“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还有的画着山东地图和各种讽刺画。 学生游行队伍先往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示威,然后转奔东城赵家胡同的曹汝霖住宅。愤怒的学生翻越围墙,冲入曹宅。曹汝霖躲起来了。同学们痛打在场的章宗祥,火烧了曹宅。 第二天,陈独秀、李大钊亲自参与制订《北京市民宣言》,动员学生、商人、劳工,“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目标,同时号召全国支持学生的正义行为。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工人、商人也相继以罢工、罢市的形式表示支持。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从此,青岛这个在改变中国近代史运动中的焦点开始了新的生活。民族工业和海运业的发展使得青岛很快成为了山东经济的中心。青岛的纺织业更是名誉全国。但是,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青岛人民并没有得到解脱,人民在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中生活困苦不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面貌。 1923年。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受党的派遣来到青岛,成立了青岛第一个党支部,由此,青岛开始了在党的领导下的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以至后来的反对国民党新军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美蒋反动派的斗争,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组织的进行。1949年6月2日,人民解放军开进青岛,3代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了52年的苦难历史,以青岛的新生而告结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