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学者考证,“胡同”一词,最早见于元曲,如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词句。关于胡同一词的来源,据《北京的胡同》一书载,“胡同”虽是元代出现在中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但其解释有三种,一是“胡同”来自蒙古语“水并”。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水井周围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将水井转为街巷之意,称为胡同;二是胡同相当于小道路、横街、小巷等。也是从蒙古语来的;三是金末元初,蒙古人开始兴建元大都(即北京城),当时城内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分开,中间辟有通道,这种通道在蒙古语中读音为“火瞳”,后转读成胡同。
从保定胡同的由来,其名称、特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保定风情,几乎每一个胡同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记载着保定的历史风情。保定胡同之名丰富多彩,既质朴、又形象,不仅有情趣,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保定的胡同是有了城市后才出现的,其名称的来历变化与保定城建的历史相生相伴。保定早在宋代即为宋辽对峙的边陲城池,元明清王朝从路治、府冶到省治。明永乐元年(1403年)把行省三司之首的大宁都司移驻保定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自此保定成为直隶省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
与此同时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衙署、官邸、庙宇、祠堂、学府、商铺、集市与居民住宅连接起所有街巷,才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当作为城市交通最小单元的胡同形成后,人们自然会给它起个名字,这个名称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叫响了,叫开了,它就代表了这条胡同在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通信、探访、交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同时也是作为与其他胡同相区别的依据。保定胡同的名称,从元代张柔建城开始一直都是靠人们口头相传,政府记录在案。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那是1918年才开始的。
胡同的名称一般都反映出所在区域的显著特征。所以保定好多胡同都是用一个显眼的、有名的或形象的标志来命名的。早年间最显眼的、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城门、衙署、庙宇、祠堂、府学、河流、水井了。以城门为名的。如:西门北马道、西门南马道。以历代衙署为名的。如:总督署前面之街称督署(民国时为省府)前街,保定府署前面一段称府门口,再往西因是按察司驻地,故称臬司街,清末衙署改提法使司,街名随之改为提法司街。原清苑县署住地之街称旧县街。源于寺庙得名的胡同,如:三皇庙街(今体育场街),就是因为该街西头路北有座三皇庙。城隍庙街是因该街北头有座气气势宏伟的城隍庙。
关岳庙胡同也是因为胡同东侧紧靠曹琨重修的关岳庙而得名,类似这样的胡同还有灵雨寺街、九圣庵、白衣庵、达五道庙街等。以地形、胡同形状特征为名的如:轳辕把胡同、茄子胡同、扁豆胡同、枣儿胡同、布袋胡同(后雅化为博爱胡同)、墙缝胡同(后雅化为翔凤胡同)。以方位命名的,如:西大街、东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南一胡同、北一胡同等。以井命名的,如:单井胡同、双井胡同、胡家井、井儿胡同等。以姓氏命名的,如:梁家胡同、大小纪家胡同、唐家胡同。以河命名的,如:南河坡、北河坡、西河沿、东河沿、紫河套。
以同业者聚居地为名的,如杀牛胡同(雅化为沙牛)、杀猪胡同(雅化为撒珠)。以历史名人居住地命名的,如帅府胡同(元代都元帅张柔住地)、相府胡同(清代直隶巡抚于成龙曾在此住,因他领过太子少保衔,有相位之称)、大夫弟、国公街(明代刘阁老居此)。以传说中明代住有两文、武官员的街,而称文武胡同。以纪念战国时燕昭王拜大夫郭隗为师,筑黄金台招贤的故事,并设驿站的街,名为金台驿街。此外还有一种让人回味而有趣的“三山不显,四水不流”为名的传说。三山指大梁山、小梁山和泰山行宫:四水指东北隅的东大坑和窝窝头坑、东南部的南河坑、西南隅的西河坑。虽有山字,但不是山,是街名,虽有水但不能流,而是水坑。
在西大街万宝堂对面有一条十字形胡同,叫秀水胡同。北通市府前街,西通永华北路,路长320余米。解放前该胡同驻有老保定俗称的“信局子”——保定邮政局,路东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司令官宋焕章祠堂,另有蚨兴银号、天昌银号和义恒昌银号等,成为见证老保定的经济缩影。关于这条胡同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在清代嘉庆年间,这条胡同只住着两户人家,胡同东边的一户姓丁,胡同西边的一户姓贾,当时人们就叫它丁贾胡同。丁家大少爷在北京城里做官,手中有权有势;贾家大公子在北京城里开一座大钱庄,家中富丽堂皇。两户人家都是有名的朱门富户,一东一西,隔街相望,彼此互不来往。那工夫,这条胡同只有三尺来宽,行人不能并排走,车马不能对面行。
有一年,丁家翻盖房子,把房基向西展出了一墙,使本来就窄小的胡同显得更加狭窄。贾家知道后火冒三丈,厉声质问道:“你们这样做,也不怕别人戳脊梁骨吗?”丁家依仗自己的权势,毫不示弱:“那是官道,与你有何相干?”两家互不相让,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丁家打破了贾家的鼻子,贾家抓破了丁家的耳朵。
官司打到保定清苑县,县官一看状纸,心想:丁贾两家都是有钱有势、财大气粗的主儿,谁也得罪不得啊,弄不好,连这纱帽翅也得搭进去,不敢受理此案。丁家一看,县官不敢过问,就连夜把状纸寄给了在北京做官的儿子,要他给丁家撑腰。丁家大少爷接到状纸反复观看,觉得乡邻之间,为一墙之争伤了和气,太不值得,于是就挥笔在状纸上题诗一首:
“两家相争为堵墙,让他五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是当年秦始皇?”
丁家接到回信满心欢喜,打开一看,不由一愣,经过反复琢磨,觉得很有道理,满肚子怒火顿时烟消云散。第二天,他把墙基向里挪进五尺,并主动向贾家表示歉意。贾家一看很受感动,当天下午也将墙基向里挪进六尺。这样,原来三尺来宽的胡同,一下子展成了一丈多宽,车马行人,畅通无阻。直到今天,这条胡同也还有一丈多宽,据说,就是当年丁贾两家各自向里展出来的。保定人赞赏这种礼让之举,便称它丁贾胡同。至于臭水胡同一说,源于胡同东侧一条排泄城内生活污水的明沟,天气一热,蚊蝇孳生,臭味四溢而得名。清同治十年(1871)修了下水道,将明沟改成暗沟,且改名秀水胡同。
兴华路西口往东北侧有一条长近400米的南北街,北通裕华路,叫史家故址庵,胡同中段向西通唐家胡同,紧靠胡同东口路北有座白衣庵。此胡同除本名外还曾称史家修、释家庵、西白衣庵,一般百姓又叫它十家姑子庵。一街多名在保定老城区街巷中较为少见,但这些名字都跟这座白衣庵紧密相关,因为它供奉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一直为人们所信仰。在保定城内,白衣庵该是旧时仅次于五道庙、关帝庙的庙宇,人们便用方位加以区分。位于琅瑚街中段路北的,叫北白衣庵;南白衣庵则在穿行楼南街中段向东至国公街小巷路北,该胡同就叫南白衣庵;按其位置,史家故址庵便叫做西白衣庵。白衣庵为佛教庙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简称“释”,佛教也称“释”家,因此又得名释家庵。释家庵南北街和西胡同,大小宅门也就是十几个,这该是民间俗称“十家姑子庵”的由来吧?至于史家修,是说明代史家舍宅基修庵的史实,当是街名由来的重要依据。从中可见小街变化的历史沧桑,更说明随着城市建设,街巷一直在不断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1969年改为史家街,1981年复名史家故址庵。
后平嘉胡同东西走向,西偏北,东偏南,西起北大街,东至中华路。明初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动“靖康之变”时,有蒙古族兄弟二人,跟随朱棣作战有功,封为副千户,赐姓平,兄名平毅良(原名不言不花)、弟名平毅清(原名不忽尔),二人分住前后街,故名前、后平家胡同,后改为前、后平嘉胡同。中平嘉胡同因位于前、后平嘉胡同之间得名。
东西走向,东起东升街,西至中华路,相传明代曾有文武官员驻此,故名文武胡同。
保定胡同几大趣
趣一:三“山”不显,四“水”不流
望文生义在判断保定胡同中,往往会闹笑话,例如,“小梁山胡同”中,一座山都看不见,哪怕是假山;秀水胡同里,紫河套胡同,根本没有水流。
趣二:以形取名
保定城区中,一些胡同的名称来历,根本没有什么深奥的历史根据,而是直接了当的根据胡同的形状取得名称,比如“辘轳把胡同”,因为一条胡同中央有一段长约5米的转弯处,整条胡同俯瞰酷似过去自汲井用的辘轳把,所以就称之为“辘轳把胡同”。有比如“裤衩街”,名字有点俗,可是如果到过火车站附近的裤衩街你就会发现,一条不算狭窄的胡同,在向西方向上,斜分出两条分支,“人”字型排列,难道不像裤衩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