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历史地名传说——胡同与保定城(二)

家乡区县: 保定市清苑县

趣三:孪生胡同众多
保定老城区的主要干道方向都比较正,加上过去干道少,所以形成了一些南北对成东西呼应的孪生胡同,比如前平嘉胡同、中平嘉胡同和后平嘉胡同;串行楼南街VS串行楼北街;省府前街VS市府前街(相隔甚远,但名称对称);白衣庵VS青衣巷(一个东南一个西北,遥相呼应);大金线VS小金线;大钟树VS小钟树。
趣四:谐音误读 将错就错
保定话发音,总有一些音节容易混淆。这一点,在胡同名称上,也有所体现。
现在的新北街,在解放前叫“羊叔胡同”,解放后被称为"杨淑胡同;原红星路派出所后的“撒珠胡同”,被很多人误读为“沙珠胡同”,同样,“茂跃胡同”也被多数老保定读为“冒烟胡同”。
趣五:贵气十足
如果在北京生活一阵子,就会发现,北京虽然有名字巨好听的胡同,如“百花深处胡同”,但是很多胡同的名字听着特别苦,如冰窖胡同、苦儿井胡同等。保定名字苦的胡同很少,倒是不少胡同的名字充满了富贵气,如琅瑚街、相府胡同、国公街、将军庙、金线胡同等。
趣六:丁字口遍布
不止一位老保定说到保定胡同中到处都是丁字路口。至于为什么这样,解释各不相同,一说为保定过去城市功能为防御入侵,而丁字路口就是为了方便巷战;二说为丁字路口不会堵车,便于交通。
趣七:植物为名
和北京众多以动物名称命名胡同不同,保定不少胡同的名称,都和植物有关,如枣儿胡同、菊胡同、四棵槐胡同、花椒园、茄子胡同等。
解放前,穿行楼北街,即大慈阁前街,是保定东城最大的菜市场。每天一早都有附近的市民涌入菜市选购当天的蔬菜。
每天天不亮,保定四郊的菜农、养鸡户和白洋淀(安新)的鱼贩即进入这条街道摆摊。像今天的农贸市场,他们差不多都已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大体是,在大慈阁的坡下,路东为鱼市,一排盛鱼和其他水产的带梁木盆直排到汇春局的胡同里。路西,沿坡一排装鸡、鸭、鹅的竹皮笼子和蛋筐排到坡西的小杂货铺门前。往南,街的两面就是各种应时蔬菜的挑子了。由于是长年的菜市,路东还有多家铺面菜商,早市过后,整日供应。除一般蔬菜外,还出售水发海参、水面筋、炸面筋泡、南豆腐、竹笋、玉兰片等。
街的北头,在通向北大街、东大街的大慈阁旁的小胡同里,路西是大慈阁石基东墙,无坐商;路东,第一家为羊肉铺,依次有水产店、猪肉铺、菜站等。
大慈阁前街的南头,还有一段粮食店。再南,直至穿行楼下,为鸟市。每读《红旗谱》冯兰池逛鸟市,即联想到此。其间,还有买蚂蚱、担丈勾之类昆虫的孩子,穿梭于鸟市之间叫卖。他们多持一个两头以粗铁丝撑起的面布口袋装“货”。
大概到上午10时左右,菜挑和顾客陆续散去,大街才渐渐安静下来。
保定城内穿行楼东街与东大街之间夹有一条长150余米,同一走向的小街,因街中建有一座火神庙,而得名火神庙街。随着城建突飞猛进的发展,火神庙及其传说和其他许多古街老巷被湮没在楼群之中将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所幸在大慈阁小区中,火神庙、撒珠胡同、贵显胡同、沙牛胡同、穿行楼东、福兴里等老街、胡同的旧址走向,以区内通道形式留存了下来(其他小区也有不少类似情况)。
琅瑚街位于原城隍庙往东至北大街二道口,与前平嘉胡同西口斜对,中段南通紫河套,北通福盈,路长340余米,它的得名和街西口与城隍庙毗邻的土地祠大有关系。若问土地祠建于何年,由谁所建,这与当年的张柔有关。张柔原为金朝将领,以后被迫降蒙古,金贞右元年蒙古军攻陷保州,屠城三日,文物古迹、房屋建筑尽毁,保州移治满城。后来张柔成为蒙古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他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将保州治所回迁。在残留的废墟上重建保州城时,共建寺、庙、祠、观、庵等数十座,其中就包括土地祠。他之所以建土地祠是因为对土地的崇拜源远流长。从敬奉“后土”到“社神”进而到“土地神”无不表明人们对土地的敬重。沿袭到明代时,由于朱元璋对城隍的大力推崇和加封,城隍步步高升,“土地神”就降为城隍的下属。
拜祭土地神,在民间已成为深入城乡的民风民俗。而土地庙(祠)则是城乡必有的祭祀场所。连衙署内也建有土地祠。明代以后,也许是土地神的形象和“级别”随着朝代更替越来越小,土地庙的规模也相对来说越来越简陋,大多是一间孤间小庙,内供奉泥塑的土地神像,还有的村仅有一座像现在电话亭那么大的小庙,没有神像,只是一小长条木牌上书“当方土地之神位”。
唯独保定土地祠与众不同,一是建于元代而且规模大,二是为官方祭祀之处。它座落在琅瑚街西口,坐北朝南与城隍庙相邻,原有三套院落,三楹大殿和属配厢房。大门两边左有石狼,右有石虎,狼虎街之名源于此。1918年雅化地名时,以谐音改为琅瑚街,清同治十年(1871)直隶总督李鸿章在这座土地祠里,办起了直隶官刻印书局,除印刷《畿辅通志》、《保定府志》和县志外,还承印莲池书院课艺、私人撰著及承印各省分担的《四库全书》等,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存和流传做出了贡献。可惜光绪二十六年(1900)闰八月十九日,英、法、德、意侵略联军攻陷保定府,驻北城的德军占此,竟用这些珍贵的书版当柴烧,统统付之一炬。这页可耻的历史,保定人民没有忘掉。
延寿寺街中段曾有条向东通往永华北路的胡同叫半亩园,路长120米,保定解放后这里的整体建筑卓然有序,西口南北仍有几处保留着高大门楼的宅院,虽经岁月沧桑外观已显破旧,但那门前的石狮,规整的房舍,依稀可见往日住户的身份和地位。路南一家院里有座庭院,约半亩大,除广植花木还砌有假山,这便是“半亩园”确切的得名由来。
路北那座半塌的大门,是显赫一时的两江会馆旧址,这是载入中国近代史的一处纪念地。具有珍藏价值的历史文物“棉花图”,即保存于此地。保定解放后,移入河北省博物馆。1904年前后,爱国志士吴越来到保定,创办两江公学,宣传反清排满;1905年2月,以“开通民智,提倡学术”为宗旨,创办《直隶白话报》,名曰报纸,实为综合性半月刊,这是保定历史上第一份报刊。“七·七”事变前,此处办有培英小学校,日伪时为保定警备司令部驻地。新中国成立后为驻军某部家属院。如今这条胡同已融入新建的双彩小区中。

秦硕(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