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河套位于城隍庙街和原杨淑胡同之间,是一条路长近200米的南北向街道。这条多岔的小巷曾吸引过保定各阶层人士的目光,因为它兼具北京琉璃厂和小市的双重功能,各阶层的人们花不了俩钱,都能在那里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物品。 紫河套原是莲池经北水门入护城河的排水沟,因沟水呈紫黑色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一年填平河沟,辟为古旧市场。它的兴起和繁荣,跟“打鼓的”这一行业相关。 “打鼓的”便是走街串巷,收买故物旧货的人们。因北京干这一行的,都用带头的竹片,敲打手握的皮鼓,专收珍贵物品的打硬鼓,只买日用杂什的敲软鼓。而保定收值钱东西的不打鼓,只吆喝“珠宝玉器,金银首饰,硬木家具,名人字画的,我买”;只购家用杂物的,则挑一副荆筐,手摇碗口大的带把皮鼓,但人们还是叫他们“打鼓的”。他们收购来的旧货要集散,要销售,于是紫河套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经营故物旧货的店铺、地摊,很快兴旺起来。既是古旧市场,凡是旧物就无所不有了。 由淮军公所东口、唐家胡同南口与兴华路西口交汇处往南,是一条弯曲的小街,路长210米。过去这里曾有一座坐西面东的庙宇,先称“铁面五道庙”,后改称“铁面将军庙”,故称此街名为“铁面将军庙”。早年此街东侧多是大小不等的水坑、洼地。往南向西可通希寺胡同,向东沿坑岸可行数百米,与东上坡的干草林、米家胡同、西关帝庙街等小街小巷相连。这片水坑又称“西河坑”,是保定“三山不显,四水不流”的四水之一。在历史上都是长年积存雨水,可回灌、补给地下水的水坑。1939年4月,日本侵略军在铁面将军庙往西拐弯处的南边洼地上,建立国际运输株式会社营业所,拥有日、美制汽车65辆,从业人员120人,日本人占1/3,垄断保定市及各县运输业。当时这一带一度繁华几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为国民党保定绥靖公署“肃奸”委员会驻地。铁面将军庙最南端,便是如今仍保留原貌的一段古城墙。1954年扩建成新路,命名立新街。1981年复名铁面将军庙。 椿树胡同是古城保定的一条老街道。椿树胡同原来分为大椿树胡同和小椿树胡同。大椿树胡同为南北走向,抗战胜利后叫太平街,解放后改名为中华路。小椿树胡同解放后就改名为椿树胡同,一直延续到旧城区改造。该胡同在东大街北边和东大街平行,长不过百米,宽约四五米。胡同的西口与中华路成丁字相交,东口向南为双普胡同,向北为塘坊胡同。解放前东口是个宽阔的大坑,名为东河坑前坑,旁边有块宽敞场地,胡同口南侧宽敞地段有口古井,井的西侧有三棵一搂粗的椿树,该胡同名是否和树有关不得而知。 大安市胡同和小安市胡同地处兴华路东段路南,两胡同东西夹峙今保定二中。小安市胡同居东,长160多米,较窄。大安市胡同居西,是一条直街,长130余米,略宽。这两条胡同原称大、小南寺胡同,南寺即永宁寺,俗称南大寺,为宋代初建,明代重修。两条胡同后以近音字改为大、小安市胡同。 1900年8月,英、法、德、意联军侵入保定,因永宁寺曾是义和团拳场而遭毁。1903年袁世凯为恭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谒西陵来保,将寺址改建为行宫。行宫坐北面南,整座建筑大体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其中后部是休闲大院,以戏楼为中心,楼前一条东西向曲折贯穿的小河,中部开扩成池,池中建一石舫。院中的戏楼建在二米高台上,富丽堂皇。负责工程的官员为讨好慈禧,绞尽脑汁在戏楼顶上设计了一个独具匠心的木雕装饰“莲叶托桃”。生性多疑又反复无常的慈禧看戏时发现这装饰,立即触动了“庚子之变”离京连夜脱逃的情景,认为这是特意对她的讥讽,于是大怒,想斩杀有关官员,但又考虑到自己的尊严,于是一阵雷霆之后,不了了之。 关于“莲叶托桃”还有一种传说:一名施工老工匠,对为慈禧修建行宫非常气愤,于是巧妙构思雕刻了寓意深刻的“莲叶托桃”,用来讽刺慈禧的狼狈形象。可慈禧没有觉察其意,反而十分高兴,当即赏赐了工匠。可惜这戏楼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了。如今这段历史传说只有在莲池内借喻“莲叶托桃”改建的亭子顶得以印证了。 慈禧行宫在民国初年由曹锟第三师驻入,1935年原东北军进驻,1937年五十二军第二师郑洞国部驻此,1938年保定师范迁入,1946年保定中学迁入。保定解放后由保定二中占用,此后经陆续改建,至2000年,行宫建筑基本拆除,仅留主殿及侧配殿,以表行宫遗迹。 保定中华小区一带原是一片五巷连通的街区。其中西临北大街,北连王家楼的便是四棵槐,一条长近400米的小街。此处中间原是大河坑,因明代有四棵高大的古槐而得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填平河坑,后由槐茂酱园据此盖起作坊。这条小街周边有前平嘉胡同、王家楼、公德胡同、胡家井、扁豆胡同五条小巷连通四棵槐西连的公德胡同,长100多米,曾名嘴巴子胡同。原来这条胡同宽仅容一人通行,一次有两人对面走来,其中一人趾高气扬横膀而行,气得对方打了他一个嘴巴,从而得名。后来,经过两侧邻里协商,各宅户都让出二尺,才形成以后宽近二米的胡同。为颂扬美德,改名公德胡同。四棵槐北连王家楼,长近百米,街东段路北有清同治初年王东序建的私宅,宅内建有一所楼房院。王家乐善好施,慷慨地将楼房院辟为私塾,免收学费。邻里赞其义举,就把此街叫做王家楼。 四棵槐南通的胡家井,东西走向,路长百米,因街中曾有胡氏所打一井,以卖水为生而得名;扁豆胡同,南北走向,路长160多米,原称扁担胡同,因其街行弯曲成扁担状而得名,后更名扁豆胡同。如今这片胡同密布的街区已在1999年城建统一规划中,建成新楼密集的中华小区,不复有原来的格局。 保定市体育场街,原称三皇庙街,五十年代以前街成“L”形走向。东至唐家胡同口,南至多祥街,两段交合处有一座坐北面南,建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的三皇庙,庙前是南北长40多米,宽30余米的广场,广场南端建一略靠西斜对庙门的戏楼(古城庙前建有戏楼的有三,另二座是城隍庙和火神庙),唐家胡同街口建有四柱三楼过街牌楼。1955年环城西路南延展宽,将寺庙及门前戏楼拆除,街道也随之易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