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之美,秦唐之风!

家乡区县: 西安市临潼区

金秋十月,我们宿舍一行五人在临潼游玩。虽是走马观花,但那扑面而来的历史人文气息是如此的凝重,如此的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境内千余处古墓葬、古遗址,数万件出土文物以及优美的传说、典故,构成了一部浓缩的中国社会发展史。临潼的人文景观更令世人称奇。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有我国最完整的原始部落遗址;有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释迦如来舍利宝帐”的佛祖棺具……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在此展现的淋漓尽致。

临潼,有说不完的最,道不完的情;有生生不息的灵气和汲取不尽的营养。从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到6000年前的半坡母系氏族公社,再到大一统的秦汉,及至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

置身临潼,无论是站在兵马俑的队列中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是身处华清园中看那“凤阁龙楼连霄汉”都不仅让人生发出无限遐想。历史是无情的。今日的楼台亭阁,天亮时已是昨日黄花。一代代王朝,在兴衰中更迭。秦皇汉武也好,陈胜吴广也罢,都被历史的巨轮碾得粉碎,惟有那辉煌过的文化,经过千年磨洗愈发射出灿烂的光辉,给后人以启迪以警示。

车出西安火车站东行不远,乘306公交车或914、915公交车即到旅游名城临潼。现在的临潼是古都西安的一个区,其内南有骊山层峦叠嶂,山林葱郁,温泉不溢不枯,北有渭水逶迤曲折,是历代帝王心中的风水宝地。艳羡骊山风水的秦始皇帝,不惜动用人力70余万,耗时37年,为自己在此修造陵墓。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中外各色人士。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华清园、骊山等旅游景点给临潼人带来了富足。据说有一年春节,一农户门上贴出一对联,上联为“幸福不忘共产党”下联是“致富全靠秦始皇”。村人看了无不颌首言是。难怪导游开玩笑叮嘱我们:“如果拣到什么破铜烂铁,残陶碎俑千万别扔掉,说不定你就发财了。”

穿上盔甲,站在古秦战车上,拍下扮秦兵的留影后,我们向兵马俑博物馆进发了。车上,导游给我们讲起了兵马俑挖掘时的趣闻。昔日这儿只是块乱石堆积、荒草遍野的穷山僻壤,在1974年的3月,临潼县西扬村的村民在村南打井时,无意中发现了秦兵马俑,一开始村民们胆小怕事没敢上报,后来是杨志发老先生用马车驮着出土的文物样品步行到当地文化馆上报此事,这才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便委派陕西省组织秦始皇陵秦俑考古队对其进行勘察和清理。占地20多公顷的秦俑博物馆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历史遗址博物馆。

从秦陵到兵马俑博物馆只有两公里的路程,导游正讲的兴起,车子已经驶进停车场。从东门进入博物馆,先来到一号坑,也就是电视上或图片中常见的那个坑,其中陈列的是步兵俑,气势很宏大。走进大厅,眼前豁然开朗,一排排安静、威武、严肃的兵马俑尽收眼底。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整齐地排列其中,坑的后部还演示了陶俑的修复过程,使人们不得不佩服两千多年前先人民的智慧。6000余件造型逼真,气魄宏伟壮观的兵马俑组成庞大的战阵。站在高高的参观台上向前望,正如将军大阅兵,一种豪迈的气概油然而生。二号坑在一号坑的右前侧,略小于一号坑,是由骑兵战车以及弩兵组成的混合部队。骑兵威武,弩兵精干。但由于破损严重,已无法修复,只剩下一些碎片。不过,这个展厅内陈列了几个最具特色的兵马俑,其中以跪射俑最为有名,因为它是唯一完整出土的兵马俑,未经过任何修复。它的制作非常精细,铠甲,鞋底的纹路都令人叹为观止。三号坑是所谓的“指挥部”,三号俑坑面积为520平方米,呈“凸”字形状,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放有“鹿角”二字的地方可能是皇帝打仗出征前祭祀的地方或者是凯旋归来跪谢的场所。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据说这儿便是秦军的指挥重地了。

最后进入铜车马展厅,这可是兵马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展厅是“铜车马展”。进入展厅,只见里面陈列着两列铜车,一号铜车前驾为四匹铜马,双轮、单辕结构。车舆右侧有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铜御官俑。导游为我们讲解说:“长方形的车舆,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立车,又叫戎车、高车,所以乘车时是站立于车上。据说一号车是为二号车开道和起保护作用的,它的设计也是非常美观实用的。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可以坐乘的车。车马全长317厘米,高106.2厘米,车舆上有椭圆形的盖子,车厢分前后两部分,车舆内外绘有夔龙、夔凤纹、流云纹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马车主要由青铜所铸,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个别部件分开铸造后,再用嵌铸、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马车的各种链条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它是浑铸法一次铸出的,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呈穹窿形的铜件也非易事。铜车马出土时破碎严重,所有部件几乎无一完整,大部分构件都有变形,并锈蚀严重。经过近6年的修复工作,方复其当年英姿,得以展现在游客面前。”以前在很多人家的博古架上看到仿制的铜车马工艺品,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这次看到真的铜车马,听着导游娓娓道来,我不禁感慨秦代工匠的巧妙和工艺的精湛,脑海里也不禁浮现出秦始皇出游时的风光场面,秦陵铜车马真不愧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能去谱写了一曲革新图强的辉煌乐章的商鞅变法的栎阳,焚书坑儒的洪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典故“鸿门宴”出自这里的鸿门坂。

匆匆告别了秦朝,跨越了时光,来到了盛世大唐。“华清宫殿傍兰汤,人指骊山说盛唐”正如诗中所言,离不开华清宫和骊山。小小的一个骊山,为传说中女娲补天遗下的那块石头,静卧在西安临潼。山不高,但却几次和历史的关键转折点联系在一起。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形似一匹青苍骏马,故得名骊山。骊山晚照是“关中八景”之一。山有名,是与其历史地位分不开的。正如郭沫若所诗“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杯荒冢掩皇王。”烽火台、兵谏亭,遇仙桥、举火楼等景观,无不与历史典故有关。骊山之最高峰为烽火台,当年的周幽王为博爱妃褒姒一笑,不惜在此“烽火戏诸侯”而“一笑失天下”。这样倾国倾城的乡间女子,为何如此娇宠而不展欢颜?那含愁而蹙的双眉竟奇迹般地瓦解了一个朝代。此次事件,成为了西周被犬戎灭亡的导火索,而褒姒则成为红颜祸水的代名词,西周的中兴与战乱没落,竟映衬在一个女人忧郁而凄美的面容中渐渐淡去。

华清宫就在骊山脚下,因其山光水色,周、秦、汉、隋几朝皇室都将此作为游宴享乐的行宫别苑。到唐玄宗时更是登峰造极。“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说明当时的华清宫几成临时国都,是大唐皇帝处理国事的地方。“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上重”“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描述了当时华清宫的繁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哀婉凄绝的爱情故事也发生在这里。我们到达的那一天,正下着雨,整个华清宫、骊山笼罩在烟雨之中,垂柳在岸边飘摇,唯有池中的白玉杨玉环塑像,静静伫立在一池秋水之中,分外明丽!那曾经“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的地方,或许已难寻一抹旧痕?唯有一千多年前帝王之家才能享用的温泉水,至今仍在骊山脚下涓涓流淌。据说该泉千古涌流,不盈不虚,“味若甘泉浆,挥弄滑且柔”。

终于见到了那个海棠花形的池子——华清池。

它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华丽与绚烂,人们对于华清池的华美印象,多半得益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想想,是何等的千娇百媚、风光旖旎,而杨玉环终是一个聪颖非凡的女子,能将沐浴之事演绎得如此风花雪月。莲花汤池内遗留一对莲花底座,象征玄宗与贵妃“同浴莲花池,永做并蒂莲”之意。《霓裳羽衣曲》依然是唐朝大曲中的极品,集唐歌舞的大成之作,那是精通音律的唐玄宗和他的爱妃演绎的大唐文化。其间仙乐飘飘、舞影婆娑,在霓裳羽衣曲里,我们看到了杨贵妃的复活,唐朝的精细与大气、宏伟与多变,种种风韵,在此尽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美人站在骊山上回望长安,只见运送荔枝的轻骑在驿道上飞奔,身后扬起滚滚尘土,而杨贵妃在远远的楼阁之上,嫣然一笑。一颗颗晶莹鲜嫩的荔枝用纤纤玉指剥开,只是随意,只是喜欢,却不料从南国到长安的漫漫长道上,有多少七尺男儿为了它奔走忙碌?这个鲜活而生动的女人复活在故事里,活跃在诗篇里,在戏曲里。有了她,历史有了亡国的沉痛,有了遗憾;有了她,诗歌里有了露华的浓艳与雍容,有了轻梦的缠绵;有了她,古今帝王的爱情终于有了一个真诚的注脚。

马嵬坡上尘土滚滚,在六军不发的大势所逼下,这个美丽的生命,在一间小小的佛堂中结束。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一个朝代温柔的劫难,一个朝代从此走向衰败,落下了帷幕,这个女子恰成为了一切的起因。伴随着一个女人的死去,一个朝代的辉煌也过去了。历史,往往会戏剧性地终结于某个人物身上,于是,她引得了我们千百年来的注目。

那一段富丽堂皇的爱情,终以悲剧而告终。或许,爱情本应是生命最质朴的相依,越是华丽,它越是变味?就算是在《长恨歌》里,它也是让人说不清、道不明,是该批判,还是同情?纵为比翼鸟、连理枝,或终比不过人间朝夕相伴的平常柴米油盐夫妻?

风光旖旎的华清池,既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的爱情故事的一诞生地,又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爆发地。从汤池边的三洞门穿过,便是依山修建的屋宇庭院,在茂密的树木掩映中,五涧厅,桐荫轩等建筑高低错落,中有荷花池,池中有荷花阁,岸上楼台耸立,池中芙蓉出水,碧波倒映。荷花池南半山有一雄伟建筑,这便是五涧厅了。“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就住在这里。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命令100多名士兵进入华清园。蒋介石听到枪声,仓皇出逃。众官兵在“卧虎石”旁发现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后,胡宗南在此修建了“正气厅”,王耀武、陈诚等在“卧虎石”上题“艰苦卓绝”等颂蒋之词,解放后更名为“捉蒋亭”,而现在上面悬挂的是用蓝田美玉雕成的“兵谏亭”匾额。站在山上望着今日渭河冲积而成的秦川大地,有多少过往的故事,在这片貌似平静的土地下深藏?此时此刻,小时读的《唐诗三百首》里面描写这片“尧之都、禹之壤、舜之封”的诗句一句句的跳了出来,“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渭城朝雨邑轻尘”……秦、汉、唐,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三个帝国都建都于此,以前史书上所看到的历史事件发生地点今天就在我的脚下,这令我有点激动。一丝凉风轻轻拂过,心里那本来张扬的个性一下子安静了许多,犹如一湖静水,泛不起一缕涟漪。

匆匆的临潼之行就在这淅沥沥的小雨中渡过了,似乎还有一丝意尤未尽的感觉。下车之时,天气开始变得阴冷,从车上走下来,就闻到了冷风中街道两旁法国梧桐的幽香。走进酒楼,倒是有着古色古香的精致气息,到底是在古长安呵,它太博大、太深远,岂是一日可尽览?只可惜太匆匆,对喜欢旅游的人,它仍是一个遥远的梦,只是曾经,和它擦肩而过,每一处,都仿佛有着凝重的过去。

zsmileys(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