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琴台位于 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西墙外,现在为一高十五六米的土垄,占地约二百平方米,杂草荆棘丛生。唐代精于音律的鲁山县令元德秀所建的琴台,原为鲁山八景之一,历代县志均有记述,《汉语大辞典》称它为全国四大琴台之一,现为平顶山市文物保护单位。[1]
元德秀开元二十三年调任鲁山县令。
开元二十三年唐对回纥用兵胜利,唐玄宗驾游东都洛阳,在五凤楼下搭设舞台,命令三百里以内州县官吏带艺人献歌舞以示庆贺,并以“且第胜负加赏黜”。许多刺史、县令为取悦皇帝,想尽办法献媚,精选优伎身着锦绣,极尽歌功颂德之词。唯独元德秀不这样做,他不畏权贵犯颜直谏,为民请命。德秀和唐玄宗都是擅长音律的人。他自编《于蒍》歌,仅培训乐工数十人,舞衣朴素大方,在五凤楼前联袂歌《于蒍》。玄宗听罢“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玄宗免去了河内太守职务,同时免去了鲁山不少赋税和徭役。从此元德秀威望更高。
鲁山人民为报答元德秀为民请命、教民有方、惠及百姓的功德,筑起琴台。此后元德秀公暇或农闲时节登台弹琴,对围观听琴的人嘘寒问暖,了解下情,并将所带饭食与民众共餐同饮。由于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百姓们乐意和他交谈。每逢他弹琴时,四乡百姓闻之,聚者数百人。元德秀利用机会宣布施政措施,征求百姓意见。每至收获后百姓听到他的琴声就自觉将粮税送到县衙。宋朝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中描写为“琴台善政”。
元德秀一生清贫,家无余资,逝世时无安葬之物。李华为之撰《墓碣铭》,元结撰《墓表》,颜真卿书丹,李阳冰雕刻,后人称之为“四绝碑”。自唐以来,历代文人学士,如皮日休、孟郊、元好问等,都写过歌颂元德秀的文章。
时光荏苒,鲁山古琴台这个文物坐标会一直作为铜鉴启迪后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