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八月,道武帝拓跋率兵四十万南出马邑(今朔州),越勾注山(今代县境内),大举征伐后燕。九月占领阳曲,据西山居高临下威胁晋阳。后燕并州牧、辽西王李农大惧,弃城夜遁。太原地归属于北魏。
北魏仍置并州,领太原、上党、武乡、乐平、襄垣五郡。并州、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北魏先后对太原郡所领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裁省,仅余十县。
晋阳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曾省榆次并入晋阳县。
榆次 太平真君九年并入晋阳县,景明元年(500年)复置。
邬县 曾罢,太和九年(485年)复置。
平遥 省京陵县并入平陶县,始光元年(424年)因避太武帝拓跋焘讳改。
阳邑 太平真君九年罢,景明二年(501年)复置。
沾县 晋属乐平郡,太平真君九年省乐平郡析置,并划归太原郡。治所在今昔阳西南。
受阳 晋属乐平郡,太平真君九年省乐平,划归太原郡。治所在今文水东。
长安 泰常二年(417年)置,太平真君九年罢,景明二年(501年)复置。治所在今太原南郊区。
祁县。
中都县。
其余晋狼孟、于离、大陵、盂四县废除;阳曲划归永安郡属(原新兴郡),驴夷(原晋虑县,太和十年复置并改)亦划归永安郡;原平、广武划归雁门郡。
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宣武帝灵皇后奉三岁的元钊即帝位于洛阳。四月,太原王尔朱荣拘灵后及幼主元钊沉于黄河,杀公卿百官一千三百余人。九月,尔朱荣入朝被诛,其从子尔朱兆自汾州入据晋阳,于建明九年(530年)奉并州刺史、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为帝,仍都洛阳。晋阳落入尔朱氏之手。
普泰元年(531年)七月,北魏晋州刺史高欢率兵北讨尔朱兆。尔朱兆大掠晋阳,退守秀容(今忻州西北)。高欢于晋阳建大丞相府而定居。次年正月又追击尔朱兆于赤岭,兆自缢死。太原地复归北魏。
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年),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史称东魏。并由洛阳迁都邺城,以邺为上都,以晋阳为下都。
北齐、北周
武定八年(550年),高欢次子齐王高洋废元善,建立齐国,史称北齐。
北齐于晋阳置并州尚书省,为别都,与邺都分治政事。仍置太原郡,治所龙山,辖七县。
龙山 河清四年(565年)分晋阳汾河西地置。
晋阳 河清四年分晋阳汾河东地新置。
受阳 今山西文水东。
东受阳 今山西寿阳。
中都 废榆次并入中都,并移治所于原榆次治。
平遥。
阳邑。
公元557年,魏(史称西魏)大将军、周公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王,建国号周,史称北周。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576年)冬十月,大举伐齐,十二月到达并州晋阳。北齐齐王留从兄安德王高延宗守并州,自返邺城。高延宗于晋阳僭帝位,改元德昌。次年二月,晋阳被周兵攻破,延宗被擒,并州入于北周。北周遂于晋阳设置并州总管府,又设并州宫及六府(冢宰府、司徒府、宗伯府、司马府、司寇府、司空府),视晋阳为都城。十二月,又废并州宫及六府。并州总管府领太原、乐平二郡。太原郡治所晋阳,领龙山、晋阳、东受阳、中都、阳邑五县。平遥、受阳二县撤销。
北周政权统治并州不足五年,于大定元年(581年)二月被隋杨坚取代。
隋
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仍沿北周制度,设并州总管府于晋阳,以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二年,废总管府,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杨广为尚书令。九年,又改置总管府。
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总管府。三年,废州设郡。太原郡治所晋阳,领十五县。
晋阳 开皇十年(590年)省北齐龙山县,并入晋阳县。十六年析晋阳地置清源县,大业元年复省入晋阳县。
太原 北齐晋阳县,开皇十年曾分置阳真县,大业元年并入太原县。
交城 开皇十六年分北齐受阳县置,治所在今古交市古交镇。
汾阳 原阳曲县,开皇六年(586年)改称阳直;十六年又改称汾阳,并分置盂县,大业初废盂县。
文水 北魏受阳县,开皇十六年改称。
祁县 北齐废县,开皇中复置。
寿阳 开皇十年分东受阳县地置。
榆次 北齐中都县,开皇中改。
太谷 旧阳邑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
乐平 旧乐平郡,开皇元年废郡,十六年分置辽州和东山县,大业元年废辽州和东山县。
和顺 北齐乐平郡梁榆县,开皇十年改称。今和顺西北。
辽山 北魏辽阳县,北齐废,开皇十年复置并改称。十六年置交漳县,大业初废,并入辽山。今左权。
平城 开皇十六年置。在今和顺境内。
石艾 汉上艾县,北魏改。
盂县 开皇十六年置原仇县,大业初改称。今盂县。
隋季陵迟,寇盗充斥,大业十三年(617年),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留守、领晋阳宫监。李氏遂起兵晋阳,一举而灭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