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铁棍山药,天赐无价之宝”。“温县铁棍山药”是温县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共同孕育的奇珍灵物。
温县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享有“山之阳、水之阳”的天然优势,冬不过冷,夏不过热,干湿相宜的温带气候。黄河、济水、沁河从境内流过,千年的河流冲积使这里的土壤沉淀了丰富营养和微量元素,与温县地下水贯通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水质;温县境内的土壤中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蒸发弥散,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土壤与空气结构。土壤、气候、水质、空气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温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数千年种内遗传变异,逐渐形成了外部形态、生理机能以及有效成分汇聚的温县铁棍山药。
温县铁棍山药为全国山药品种中唯一申请国家原产地保护的山药品种,种植历史悠久,品质纯正。正宗“温县铁棍山药”因吸收地力等原因,同一地块种植之后至少7年不能重茬种植,更显难得。自古以来就有“四大怀药山药居首,山药家族铁棍为王”之说。科学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所产的山药做有效成份分析之后,皆认为温县铁棍山药为各地山药之首。1914年在巴拿马运河通船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并荣获金奖。
温县铁棍山药”是纯正道地的怀山药,为怀山药的极品。关于怀山药,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记载:“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中国药物学》载:“山药在温县自古以来既是主产地,又是加工要地,驰名中外”。《本草纲目》记载:“山药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聪耳明目、轻身不饥、延年益寿”。《药性论》记载:“山药补五劳七伤、去头晕目眩、止腰疼、镇心神、安魂魄、开通心窍、增强记忆、补心气不足……”。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52种中药材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药之宝”,作为“四大怀药”中的怀山药名列其中。2003年,温县怀山药被国家技术检验检测监督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从此正式成为国家保护的原产地产品。2007年,温县被授予“河南省十大中草药种植基地”称号。2008年6月,“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药是一种药用两用的蔬菜,山药又分为蔬菜用山药和药用山药等。其中中药入药的山药基本上都是药用山药。药用山药区别于菜用山药的特点是,药用山药身体细长,而菜用山药体型粗壮。药用山药中,要数温县出产的温县铁棍山药质量最好,因此温县铁棍山药深受人们的欢迎。
温县铁棍山药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之所以叫做铁棍山药,是因为山药的表皮就像生锈的铁棍一样。铁棍山药的药用价值非常高,六味地黄丸等人们熟知的中药中就有铁棍山药。
铁棍山药又因为土质不同分为两种:垆土铁棍山药、沙土铁棍山药。其中垆土铁棍山药因为地质坚瓷,黏性大,土质硬。所以它弯弯扭扭,虽然不是好看,但属于铁棍山药中的极品,以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为更多人所接受;沙土铁棍山药因种植在沙地里,土质松软,口感稍次,营养价值比垆土铁棍山药稍次一些,成圆柱形,长60-80厘米,最长可达100厘米以上,直径2.5厘米左右,表皮土褐色,密布细毛,有紫红色不光泽斑。肉极细腻,白里透黄,质坚粉足,粘液质少,久煮不散,味香、微甜、口感特好,久食不烦腻。药食兼用。焦作垆土、沙土铁棍山药皮非常薄,尤其是煮熟后非常明显。如果大家吃到皮很厚的山药那一定是假冒的温县铁棍山药!但也要注意一点,一人一天量保持在3-4两左右,多食容易上火。
由于铁棍山药中水分含量少,山药多糖等含量丰富,因此,其液汁较浓,煮食后口感较干腻、甜香,入口觉得“面而甜”,带皮食用伴随淡淡的麻味。
正宗的“铁棍山药”在山地生长,形状像树根,沙地种植的山药则又长又直,铁棍山药的颜色偏深一些,普通山药的皮则颜色较浅。
温县铁棍山药入药也可,做成蔬菜也可。铁棍山药的药用功能非常强,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而铁棍山药的食用价值也很高,味道甜美,是不可多得的药食两用佳品,深受人们的欢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