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县文艺创作

家乡区县: 陕西省泾阳县

第一节 创作队伍
民国时,本县以吴宓、冯润璋为代表的莘莘学子步入中国乃至世界学坛、文坛。
建国后,文艺创作队伍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1949—1966年,为创作队伍成长期。建国初,受新文艺思潮影响,一些青年文艺爱好者投入文艺创作。刘铁涯创作的快板、歌谣,民间艺人谢茂恭编创演出的快板等,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1956—1959年,本县籍作家李若冰以他的报告文学特写集《在勘探的道路上》《柴达木手记》崛起于中国文坛。
1967—1976年,为创作队伍停滞期。一批业余文艺作者先后辍笔。此间,文艺创作成就寥寥。
1977—1989年,为创作队伍壮大期,也是本县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创作队伍初步形成规模,有业余作者128人,其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省作协会员5人,省民协会员7人,省剧协会员10人;年龄结构多样,老中青少皆有;创作品类齐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戏剧、戏剧小品、新故事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均见诸报端。以雷抒雁、白描、田长山、李志君为代表的本县籍作家逐渐享誉中国文坛。县内以马林帆、冯日乾为代表的作家融会于全省乃至全国作家群体,以李雨河、孙俊发、徐战文、迟骋等为代表的业余作者成为本县文艺创作的骨干力量。1979年11月,诗人马林帆作为全省13名文学代表之一,参加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三次中国作协会员代表大会,聆听了邓小平讲话。
第二节 创作辅导
建国前,本县无专门辅导机构和人员,文艺创作呈自发状态。
建国后1956年,县文化馆设文艺创作辅导组,负责业余作者的联系和辅导。
70—80年代,县文化馆和永乐文化馆举办创作训练班、改稿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创作会170余次,辅导业余作者2000余人次。举办作品评奖会6次,受奖作者213人次。在地区(市)级以上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首),其中40余篇获地区(市)级以上奖励,占发表总数的25%,名列全地区(市)前茅。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文化馆和永乐文化馆先后创办了《泾阳文艺》《泾苑》《春蕾》等交流刊物,出刊40余期,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品等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690余篇,其中78篇被各类报刊选用。
1988—1989年,县文化馆和永乐文化馆组织40余名作者深入农村、厂矿、企业,采写并编辑《企业家风云录》(2册)、《风流人物》等报告文学专辑。县文化馆为业余作者编印个人诗集4部。
这一时期,伴随着文学创作队伍的壮大和文艺创作的繁荣,涌现出一批文学社团和社刊,有泾干中学泾圃文学社主办的《泾圃》;县教师进校主办的《花苑》;县总工会俱乐部主办的《小荷》;王桥文化站主办的《小溪》;雪河文化站主办的《小草》;蒋刘文化站主办的《小石头》;龙泉中学龙泉文学社主办的《龙泉》;永乐镇新野文学社主办的《新野》;省齿轮厂的海燕文学社、县电石厂的小禾文学社等。影响较大的石竹文学社有社员170余人,主办的社刊《石竹》共出刊43期,被《爱好者文刊》《陕西青年》《绿风》等刊物宣传介绍。

zhangdumeng(2014-12-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