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 历史

家乡区县: 内乡县

     内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缘。东接镇平县,南连邓州,西邻淅川县、西峡县,北依嵩县、南召县。自古有“守八百里伏牛之门户,扼秦楚交通之要津”和“东接宛镇、南瞩荆襄、西带丹江 、北枕嵩邙”之说。[1]

地形呈南北条状,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2010年)。内乡县有全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县级官署衙门内乡县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等多处风景名胜。商朝时期,在今河南西峡北部山地出现了一个“析谷”的名字。“析谷”是指西峡北部这一带山地。但“析”这个地名概念的出现,对后来这一带定名为“析水”(即淅水,今西峡的老灌河)、“析邑”(邑意为县)、“析县”等,均有重要意义。   据《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末期,今西峡县城一带有“白羽”。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把“白羽”改为“析”,于时就有了“析邑”,属楚地。但由于列国之间相互争夺地盘,特别是秦国对外扩张,在秦、楚边界上多次发生战争,因此“析邑”时属楚,时属秦,反复变更。   春秋时期,当楚国设置“析邑”时,在今内乡县城北十华里处(赵店乡申营村)同时设置了“郦邑”。郦邑同析邑一样都遭受秦、楚边界战争的骚扰,在地域权属上或楚或秦,不断发生反复变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内乡这一带属于南阳郡。秦将“析邑”改为“中乡县”(因地处南乡与北乡之间而故名。旧时,今淅川境内设有一南乡,西峡北设有一北乡,见南乡郡),“郦邑”改为“郦县”。   西汉时期,内乡一带分建有郦、析、博山、丹水四个县。当时划分郦、博山二县属南阳郡,析、丹水二县属弘农郡。“析”即“淅”,所谓“析县”,即把原中乡县改名析县;郦县封为侯国。   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于公元420年把析县分置为析和修阳两个县,但时隔不久,这两个县均被撤销,析县自此不复出现。   南齐第一个皇帝萧道成,保持顺阳郡,把顺阳县改为南乡县,划南乡、丹水二县归顺阳郡。郦县仍属南阳郡。而在原析县地方(今西峡口)建立了一个析阳郡,并在郡治 隋朝时河南诸郡中内乡县示意图

地方新设了一盖阳县。   北魏迁都洛阳后,于南齐边界上的析阳郡的北乡,另建一修阳郡,并于郡治所在地置修阳县,同南齐所设的析阳郡和盖阳县紧紧相对。孝明帝孝昌元年,元魏占据了内乡这一带,则把西析郡恢复为析阳郡,保留了盖阳县,并设析州。把丹水县升格为丹川郡,把顺阳郡恢复为南乡郡,同时在这里设立析州。把南乡县划出一部分,增设一个淅川县(淅川县名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但不久又把淅川县升格为西淅阳郡,郡治设在今马蹬镇一带。   西魏文帝时将修阳郡、修阳县的州、析阳郡撤销,把盖阳县改为内乡县(故址在今西峡县城附近),于是“内乡县”之名从此开始出现。但到西魏废帝时(552年)又改内乡县为中乡县,内乡县名这一段共存在16年。西魏还将新城县改为临湍县,新城县从元魏时的529年设县,到西魏时改名,共存在16~20年时间,临湍是第一次出现。   隋开国皇帝杨坚,于开皇三年(583年)在原来的南乡郡的地方重建了南乡县,而把淅州改为淅阳郡,撤销了西淅阳郡和顺阳县,把这些地方分别并入南乡县和丹水县,并都划归淅阳郡管辖。他又把临湍县恢复为新城县,并为避其父杨忠名讳,而改中乡县为内乡县。这是“内乡县”名第二次出现。他还把郦县改为菊潭县,而且将其县治向

北移动,并划菊潭、新城二县归南阳郡。   金王朝建立后于哀宗正大末年(1230年)把内乡县治从西峡口迁移至渚阳镇(今内乡县城所在地),仍保留内乡县名没有变,这是内乡县历史的一次重大变迁。内乡县,在西峡口这个地方,从春秋时建立析邑起,经过更名为析县、盖阳、中乡、析阳郡、析州、内乡县等,到到金朝末年迁移县治止,在那里约有1860年左右时间,是内乡县这一带建邑县最长的一个地方。   元朝时,忽必烈撤销了顺阳县,并入内乡县。至元二年(1265年),又撤销博山县,也并入内乡县。这时内乡县管辖的地区包括了原来的博山、顺阳、丹水、淅川、郦县、菊潭、默水、临湍等各县所有的地域。这是内乡县历史上管辖面积最大的县。这时内乡县属南阳府邓州。   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年),根据河南巡抚都御史杨璇的建议,将内乡西部十个保划出,重建了淅川县。这次县治移至丹江北岸。   1948年5月,内乡县境的田关、袁店以北地区划出,曾短期设立西峡县,后于1949年元月重新并入内乡县。同年12月,又再次分设内乡、西峡二县至今。

123321(2014-12-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