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地处山区,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了憨厚朴实、勤俭节约、互助互济、重信讲义、抑强扶弱的优良风尚。由于剥削阶段的反动灌输,风俗习惯中也渗透了愚昧、盲目、迷信等消极因素。30年代末,省府党政机关及郑、汴、洛大批学校的迁入,冲击了内乡闭锁式的因素,使民智开化,教育发展。建国以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无神论的宣传,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民俗中的消极部分日益消亡,而其积极的部分,大大发扬。 饮 食 内乡居民习惯一日三餐,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一般饮食,无殊他方;有些饮食,却与他乡迥异,记述于后: 一、酸菜 内乡居民素食酸菜。每年初冬,城乡居民多用辣菜、白菜、萝卜叶、红薯叶等,洗净在水中煮熟,然后趁热放进缸中,用石块压实注入酸浆引子,使其发酸。平时,或凉拌、或热炒、或蒸包子、或包饺子、或垫米饭均可。春天,气温升高,酸菜不易保存,就晒干保存,供夏秋用。 二、糊汤淇儿 玉米糁汤煮好后再下入面条、酸菜即成。 三、黄酒 县境居民多以小米酿酒,饮用时只需臼上酒糟,开水冲后喝下。 四、菜肴 内乡庆祝小孩生辰,结婚,新屋落成等喜庆筵席一定要用豆芽,而且要置于首席的下边,谓之“扎根菜”等。
宅 居 内乡平原住宅大多坐北向南,先盖三间堂屋,后盖厢房。堂屋左边一间为上首,长辈居住;厢房位置习惯在左边。盖房时,奠基、立排架,墙砌至四檐齐,上瓦前“起脊”,主人都要置酒宴慰问工匠。其中以“立排架”最隆重。兄弟分居后,媳妇的娘家送粮叫“添仓”,亲朋祝贺的叫“燎锅底”。
禁 忌 正月初一不准说“死、病”等不吉利的话 下午、晚上忌看病人 新婚忌让寡妇或未生育过的妇女做被褥、铺床、搀扶新娘,不准往新娘订上坐。 打井时妇女不能近前 亲人去世一月内忌入别人院内内乡历史上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信奉者已寥寥无几,寺观庙堂大多数被改建为学校,唯基督教近年来有所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