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挂面,凤翔的酒,扶风鹿糕京里走”。这是关中西府一带流传的关于名特产品的民谣。扶风鹿糕是一种烤馍,是久享盛名的地方风味食品。今天《舌尖上的宝鸡2》专题我们跟随记者感受一下西府小吃--扶风鹿糕馍。
扶风的物产是丰富而质朴的,勤劳的扶风人在享受着自然的馈赠时,用智慧创造着独具特色的扶风美食。鹿糕馍便是扶风传统小吃中的典范,它以丰富的营养和美好的祈愿而颇受当地人推崇。关中平原自古就是盛产优质小麦的“粮仓”,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北三乡所产的小麦品质尤为优良,磨出的面粉精白、筋道,是制作各种面食的绝佳材料。在这个地区,人们把精白的面粉也做到了极致,仅面条的种类就多达几十种。除了面条,还有一种亲切的主食--那就是馍。和面条一样,馍也可以衍变出各种花样,鹿糕馍就是其中的一种。
扶风鹿糕馍是一种圆形的烙馍,又名鹿糕干粮。形似满月,碗口大小,厚寸许,皮薄如纸,内外一色,白中略带乳黄,背面微微隆起,正面中间有一小小圆坑,坑中装饰有一胭脂印染的朱红小梅花鹿图案,故名“鹿糕”。整个造型别致奇巧,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今年55岁的王全良开店卖鹿糕馍已经30多年了,他可是制作鹿糕馍的老把式了:“鹿糕馍是扶风的名吃,从制作工艺上说,第一步是和面、揉面、醒面,再下来就是手工做成椭圆形,经过犁花等工序才能制成功。”
王全良是扶风县法门镇均谊村村民,因为距离法门寺景区非常近,他的鹿糕馍生意非常火,店里每天做出的近500个鹿糕馍都能一售而空,现如今,在当地像他这样鹿糕馍的作坊也仅剩五六家了。王全良说,由于鹿糕馍不干不硬,不顽不软,脆酥香醇,美味可口,久贮不霉变。因而,凡外地来扶风之人,除一饱口福之后,走时总要带上一些,作为旅途美食干粮,或带回家中以作珍品,供家人亲朋品尝。扶风本地人,四时八节走亲会友,也总要带“鹿糕馍”,作为上等礼品以表敬意。王全良:“鹿糕馍和锅盔不一样的技术是需要在里面加鸡蛋、油,锅里烤的温度,工序比锅盔多五六道工序,口感好吃,一个是酥、脆,面的醇香味也都在里面,保存期限一般都可以保存1个月以上,比其他保存时间长。”
也许是“烙”这种烹饪方式能够有效地保存住食物本身的营养成分,所以扶风人似乎对它情有独钟--锅盔、煎饼、鹿糕馍,这些美食不外乎一个“烙”字。但要烙得色泽金黄,烙得外硬内酥,烙得营养丰富,却又属于灶房里的秘密。鹿糕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不仅是因为它特别的制作工艺带来的美观外形和香酥口感,还在于它用料讲究,营养搭配合理。扶风鹿糕的产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唐时建都长安,由于扶风鹿糕是一种远近闻名的食品,人们前往京城办事,往往会携带足量的鹿糕馍作为路上的干粮,或馈赠京城亲朋好友,便流传下“扶风鹿糕京城走”这流传千年的美名。王全良:“鹿糕馍有个传说,很早以前皇帝到扶风来以后,各地的县官给皇上进贡的时候,就把鹿糕馍,当时说是用鹿茸、鹿血加一起做的,进贡给皇上吃了后感觉到既好吃、又耐放,还增加身体其他一些元素,常年给进贡,当时县官怕民间仿制,官印的背面是个鹿,用这个鹿一印就表示是正宗的鹿糕馍。”
好的口感永远离不开优质的原料。对于扶风人来说,制作鹿糕馍的传统技艺以及对选材的挑剔是不容商榷的,正是这样的严苛,才使这一传统小吃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也正是这样的严苛,将扶风人对事物的认真细致刻画得淋漓尽致。
如今,很多在外的扶风人,回到家乡都要找机会买些鹿糕馍吃,嘴里嚼着,脑海里便能想起小时候那熟悉的味道。鹿糕馍仿佛已不再是普通的饭后点心,而是凝结历史文化、能够引起文化认同感的“精神食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