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底开始,安徽省文物局、武汉大学历史系,对阜南县台家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和动植物标本。
初步认定阜南台家寺遗址以商周遗存为主,下层有少量的龙山文化遗存。根据考古调查,古人利用平原上天然形成的堌堆,在上面搭建房子,建造窑场制作工具,生生不息。在堌堆的周围,往往有古代河流流过,古人实现了濒水而居。
台家寺遗址位于阜南县润河故道北岸。2012年,该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前,文物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台家寺遗址为不规则形高台地,南北最长约180米,东西最长约170米,高出地面约6米,据估测,现有面积约一万三千平米,文化堆积厚约12米。遗址上有近代寺庙一座,名曰台家寺。
台家寺遗址保存状况很好,可利用的断面较少。但人为的耕种土地和水土流失对遗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考古人员曾在遗址地表和断面采集到石斧、陶片、蚌壳和兽骨等标本,可分辨的器型有鬲。
1957年,朱寨镇村民在小润河撒网时捞上来八件青铜器,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龙虎尊”,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而这八件青铜器的出土地,距台家寺遗址仅200米。
在台家寺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一个个探方有序排列着,考古人员在遗址发现了陶片、鹿角、角镞、骨镞、龟卜、鱼骨、石刀、石镰等。还有已经碳化的水稻和粟,这些谷物的种子,是古人的食物之一。这说明,在3000年前,阜阳地区已有水稻、粟种植,当时小麦种植还没有引入。
据介绍,商代金属材料稀缺,很多工具由骨或角制成,这也解开了鹿角用途之迷。而用鹿角制作的角镞,尖锐锋利,如钢铁制成一般,说明古人制作工艺非常精湛。
考古人员还向颍州晚报记者展示一个裁割后的鹿角,未裁割完的残角上,留有多道缝隙。考古人员说,这些缝隙是古人用细线蘸水裁割时留下的,当时还没有发明锯子,线割是一种裁割方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