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年(1913年),陆川县知县陈梦昌与邑绅筹商拨县屠捐款4000元,学款租谷银300元为常年经费,将农业学堂迁往关帝庙,把旧校址(原县考棚、今县政府招待所)屋宇修缮后,创办陆川县立中学堂。4年将学堂改称学校。19年6月,国民党广西省政府以“管教无方”、“赤化”之名停办陆中。20年春复办。同年秋,在乌石宾兴祠兴办私立南平初级中学;南兴区在清湖街创办私立南兴初级中学。两年半后均停办。21年秋,桂系军阀白崇禧多次指出“陆川是第二个东兰”,下令再次停办陆中,翌年秋复办。24年春,陆川县立中学校从县城搬迁万丈坡(今师范学校)。30年春,有龙乡(今马坡镇)、清秀村(今冲)钟姓绅士钟国祚等倡议,将钟清连祖尝及日新学会会租提拨1240余石(稻谷)为经费,兴办私立清秀初级中学。同时南兴区开明人士刘耀东和绅士谢春生、李元章等倡仪,调拨该区老义会田租125石,并议定区内各姓按丁口认拨租额700余石为经费,于良田街宾兴祠复办私立南兴初级中学。同年秋,陆川县立初级中学校开设高中班,改名陆川县立中学。31年秋,南平区绅士吕芋农、李楚凡、李务醒、罗百坚等倡议,按南平区各姓族内人口数提拨经费,共得租谷400余,于乌石街西侧宾兴祠复办私立合平初级中学。36年春,由马坡知名人士倡议捐资。于马坡街背的燕磊岭(今马坡中学)创办私立北安初级中学。38年,全县有县立中学1所,私立清秀、北安、合平、南兴等4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8班1870人(高中147人),教职工134人。
1950年春,陆川县人民政府接管了陆川县立中学。下半年,私立清秀、北安两所初中合并,校址设马坡(北安初中),改称陆川县立中学城北分校。1951年春,将陆川县立中学城北分校改为陆川县立中学第一分校。同时将合平和南兴两所私立初中合并,校址设乌石(原合平初中);易名陆川县立中学第二分校。同年秋,将县立中学第一分校、第二分校分别改为陆川县第一初级中学、第二初级中学。1956年秋,县在良田、米场开办2所初中,共招收学生10班(良田6班、米场4班)。同年秋,乌石第二初级中学招收高中2班。一年后高中班学生并入陆川县立中学。1958年秋,县内陆城镇、大桥公社、清湖公社、马坡公社、米场公社、良田公社的陆垌大队相继开设民办初中。次年,全县中学在校学生88班4664人。1961年至1962年,根据中央“中等教育压缩战线,压缩规模,合理布局”精神,全县民办初中大部分停办,县属五所中学压缩班额。1963年,全县保留陆川县立中学、县第一初级中学、第二初级中学、良田中学、米场中学、陆城镇民办初中等6所中学,在校学生2447人,教职工251人。1985年,中学设点再次调整压缩后,全县有县高级中学、县农业中学、马坡中学、乌石中学、良田中学、陆城镇中学、五星农场中学等7所高、完中,乡镇重点初中及联办初中50所,在校学生共427班195229人。比解放初的1950年增加了8.4倍,每万人口的中学在校生由1949年的64人增加到314人。1989年,全县有中学28所,在校高中生2090人,在校初中生15495人,每万人口中有高中在校学生31人,初中在校学生231人。有专职任课教师144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43人。
1977年至1989年,陆川县各中学毕业生考上大专院校2145人,考上中等专业学校2645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