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足本地,依靠群众,坚持弘扬民族文化.
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风靡东方这块古老的大地,一些黄色的文化也乘机泛滥,“六害”横生,这种文化渗透引起人们严重关注,好办法就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反渗透、反腐蚀,商河县委、县政府坚持立足本地,从民舞切入,把广大群众团结在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大旗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年年举办全县鼓子秧歌汇演(今年已是第22届),每年几十几百支秧歌队,几千几万人参加演出,到处鼓声咙咚,到处流光溢彩,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一家三代同场演出,兄弟姐妹争扮角色,到处都是一往情深的执着,充分发挥了鼓子秧歌自娱性和它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功能,巩固和发展了人民内部平等、团结、互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这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客观上抵御了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2)贵在继承,重在创新,努力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舞蹈文化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批的音乐舞蹈工作者来商河深入生活,长时间、无条件地在“源泉”中向民众学习,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六十年代初,商河鼓子秧歌被选入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舞教材。省内外十几个专业文艺团体,根据鼓子秧歌舞蹈语汇创作的艺术精品,在国内外演出引起强烈反响。本地的文艺工作者得天独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除粗取精,突出了山东大汉的性格,突出了民族特色,不仅在全国大赛和重大活动中赢得了荣誉,还应各地邀请,秧歌队员的足迹踏进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广场和舞台,这充分表明,鼓子秧歌与时代碰撞后,更显出本身的光彩和永恒的价值。同时也培育和造就了一批人才,如文化部门的付君燕、商玉山、冯鲁沂在全国大赛中获得“编导奖”,商家村的“头鼓子”商玉山获“优秀演员奖”。杨庙村的“头伞”李传桢,五十年秧歌史被拍成电视片《秧歌李》。还有杨庙、商家、三帽、三里庄、魏集等十几个骨干演出队,最近又培育了玉皇庙武校、白集等少儿鼓子秧歌队,在大赛中获奖,更是可喜可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