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葬礼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季札使齐(公元前544年至515年间)子死,葬于嬴博之间。传说,孔子前来观礼,对季札用周礼葬子,大加赞赏。后人立碑“孔子观礼处”(碑在莱芜市口镇垂杨村)。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孔子观礼促进和发展了莱芜葬礼,历经数代沿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习俗。葬礼多种多样,有大有小,在周礼的基础上,礼俗得以改进和发展。人死后,族人或乡邻组成治丧委员会,立下仪柱,仪柱有两种:大仪柱用五色彩纸贴写而成,俗称‘重仪’,其主要成员如下:总理丧务、内柜司书、外柜司书、外柜收仪、外柜前知客、引奠、指客、候茶棚、灵前折摆组成,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小仪柱一般不写礼仪名称,由总理全权安排。仪柱写好后贴于死者的大门外墙壁上。总理安排人扎灵棚、设茶棚、厨房等。内柜负责丧仪出纳之礼,外柜负责亲友前来奠仪之礼。吹鼓手、大锣来齐后,重孝子披麻戴孝卧于灵桌前,服支偏孝站立两边陪灵,吹鼓手奏响哀乐,重孝子与一班偏孝陪灵人员,由引奠领着,先谢总理,后按仪柱上的排列一一请谢。由总理代表全村父老乡亲祭奠死者后,即行开丧。
吊丧者在哀乐声中依次向死者祭奠,礼仪最重的是‘周礼二十四拜一哆嗦’,民俗有:二十四拜都拜了,不差这一哆嗦一说。其次有五头六揖、三鞠躬等,以不同的方式向死者表达哀思。
摆花祭是丧葬礼仪的重头戏,一般看出丧的主要看摆花祭。祭的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顶灵祭、两边祭、双边祭、路祭、顶墓祭等,每祭按烧而论。有三烧(一只鸡、一块肉、一条鱼)、五、七、九、十一、十五烧不等。祭礼花样多,一环扣一环,高潮迭起,以不同仪式让死者风风光光地入土为安。
丧葬后,孝子谢客、圆坟、烧一、二、三、四、五七、百日,守孝三年。
莱芜葬礼是地方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沿革不衰。
2008年12月,“孔子与莱芜葬礼”被列入莱芜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使这一节日习俗得以传承和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