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皮小麦

家乡区县: 江苏省兴化市


简介

兴化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地区,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中筋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形成。近几年来,兴化市种植的以扬麦158号、扬麦11号和扬麦16号为代表的红皮小麦品种,在历届中筋蒸煮类小麦品质评比中均列前茅,兴化红皮小麦在省内外市场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区域特性

优异的蒸煮品质
由于饮食习惯与区域多样性的特点,我国传统面制食品十分丰富多彩,形成了许多特色面食。兴化小麦具有优异的蒸煮效果,特别是麦香浓郁,面条口感与弹性较佳,非常适合华东、华南人民的消费需求,在我国南方诸省十分畅销,在制作高端面条与水饺专用粉时,兴化面粉是首选的最优质的中筋配麦。用兴化面粉制作的面条、饺子、馒头可高度满足南方人的口感与视觉标准,成为南方各大城市饭店茶楼早点制作的首选用粉。“兴化小麦”特定而优异的质量已充分得到市场认可。[1]

区域特有性
1,兴化特殊的地域自然环境与兴化小麦品质的形成是紧密关联的。第一,优越的气象条件是促进兴化小麦优异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二,独有的水文条件是培育兴化小麦优异品质的重要因素。土壤水分与降水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较大,适宜的土壤水份与降水可以较显著的提高品质,但较多的降水有降低小麦湿面筋含量的趋势。兴化水域广阔,平均地面真高在1. 8米,现有五湖八荡,主要河道22条,中小河道纵横密布,密如蛛网,素有“江淮福地,水乡明珠”之称。第三,复杂的成土母质与肥沃的土壤是兴化小麦优异品质形成的主要原因。土壤质地与肥力状况对小麦品质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在环境条件中,土壤状况对小麦品质的贡献率较高。

2,兴化劳动人民的传统农事习惯与饮食文化是兴化小麦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产业发展现状

基本概况
我市优质红皮小麦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400公斤左右,年产量40万吨左右。兴化红皮小麦因延伸性好,品质稳定性好,市场十分畅销,成为我国南方诸省配麦采购的主要指定区域。

制约因素
1、面积与单产虽具有较强优势,但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技术普及率尚待提高。

2、资源比较优势较强,但小麦产业链的经济总量较小。

3、无公害及绿色面粉的开发力度不够,生态附加值未能充分体现。

4、小麦桔秆资源丰富,但综合利用率低。

主要优势
1. 区域优势明显。兴化市是我国传统主食专用小麦的最优势生产区域,水利及农田保障设施齐备,属宜耕宜种地区,生产成本低,单产水平高,生产规模大,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2、市场区位优势。兴化市位处长江三角洲沿江经济开发带,扬州、泰州、南通、盐城经济区交汇中心。陆路东接新长铁路与204国道,西邻京沪高速,宁靖盐高速南北穿境而过,高兴东公路横贯东西。航道西通大运河,东依串场河,南接长江。发达的交通网络将兴化与苏、锡、常、沪、宁连成咫尺近邻,直接处于发达的沿江、沿海经济圈的辐射扇面内。  3、龙头企业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1]

产业发展展望

发展思路
以实现优质红皮小麦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为突破口,以传统主食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支撑,以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为重点,以兴化市小麦专业协会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我市小麦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不断完善并延长产业链条,做强做大我市优质红皮小麦产业。加强兴化小麦地名标志品牌建设,建立完善品牌技术保障体系、管理保障体系与市场运作体系,不断提高兴化小麦地名品牌市场价值。

重点发展方向
1、建立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技术体系

2、加强传统主食专用小麦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研发与推广,实现优势区域、优势品种与高效技术的三位一体。

3、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与支持力度,促进制粉产品向专用化、多样化、功能化和方便化方向发展。

4、引进“三资”,加快小麦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

5,不断完善加强兴化市小麦专业协会建设,促进小麦产业链整体协调发展小麦产业链的发展是一个集小麦生产业、制粉业、食品加工业、市场营销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任一环节的滞后都将严重制约整个产业的发展

媛媛(2014-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