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火腿香

家乡区县: 云南省宣威市

今年梅雨来得晚,过了七月中才在滚烫的地上洒下点雨。
雨下到第三天,忽然想起阳台上还挂着几只火腿,急奔出去查看,所幸挂得靠墙并未淋到,要被淋坏了那是糟贱了。
几只火腿是母亲老家亲友陆续带来,虽是自家腌制,却是正宗不过的宣威火腿。
宣威在云南算不得富饶之地,前年随母亲回去认亲,从未见过面的亲人们仍住着祖辈留下的土基茅草房,穿着褪成白色的绿军装,学步的孩子大多光着身子打野仗、玩泥巴。特别穷的人家,一家人共用两条裤子,下地外走时穿,在家没事的光屁股躺着。
火腿在当地是上好的食品,也是最金贵的肉食。农村里偶尔吃一次肉算是"打牙祭",年末岁首宰猪舍不得多吃,最好的腿部等肉要腌制以备嘴馋得不行时割两片打打牙祭,或是那家结婚娶妇割上一块以示祝贺,女人生娃坐月子也能享用上一块,薄薄一块放水煮了,连肉带汤吃下,第二天下地干活。
做宣威火腿的乌金猪原产于乌蒙山区,猪喜欢被放养,农村里到处游荡着这种黑毛尖嘴的大猪,这里拱拱食那里留泡屎尿。宣威一带,山地气候寒凉,是腌腊和存贮肉类的适宜气候,每年霜降到次年立春之前,是制作火腿的最佳季节。宣威老表们做火腿都有祖法,方法大同小异,都先将猪后腿切割成琵琶形状,洗净后以盐反复用劲搓揉,使之渗入肉中,然后腌制让其自然发酵,历半年方成熟。这是古法,也有在盐中掺入花椒等香料的,那自然是后世大量生产的原因。据说最可怕的是在火腿中搁敌敌畏,以保持肉质鲜嫩不腐。这种传言大可不信,因为同样出现在茅台酒中,几百年传承下来的东西还需几十岁的农药头凑热闹,可笑之极。火腿质量是以"三针清香"为合格。方法简单:待火腿表面呈绿色时以篾针刺入三个不同部位,嗅之,篾针留有奇异的清香为上品。家里几只火腿刚带来时硕大且沉手,在空架上搁了几月,长了灰绿的霉渍,体型也萎缩了不少,心想肯定臭了,老表却说这是存贮得比较好的,要臭了就没那层绿霉,且会长出肉蛆。割开一只,果然是皮薄肉厚,横剖面肉色鲜艳,红白分明,瘦肉呈桃红色,其味咸香带甜,肥肉肥而不腻。唤来友人品尝,换来一致赞美,终不为超市之物,肥美至极!
宣威火腿所以肉色特佳,用盐至重。五味之中,成为首,所以盐在调味作用中列为第一,用盐也就大有讲究。腌制宣威火腿所用之盐取自遥远的滇西南的磨黑,其盐含硝量适当,用以制火腿,色泽奇佳。然而这几年,乡人为方便省力,多用一般食盐代替,腌制出来的风味也有所区别。
美食必需美治,好的烹饪方法可以增添食物的魅力。六十年前宣威火腿只有三种吃法:凉拌、炒、蒸。凉腿以金钱腿为佳,下酒珍品;炒腿是把生火腿切成薄片,拌上葱头加上酱油,文火小炒。而蒸腿是把肉切成小块装入一铁盒中,铁盒盖上有小孔,放在蒸笼上将其蒸个烂熟,再将锡将小孔封上,这样易于保存。后来云南人把吃法进行变革,蒸,炒,淋,煮等等。如火腿扣粑粑,在许多地方是年夜饭的必备。把切成片的香米粑粑和火腿相隔码成一堆,上笼蒸熟,上盘时撒上几根翠绿的芫荽,粑粑软糯,火腿咸香,倒让人想起鹅那首诗。在家里时尝试各种方法烹制火腿,觉得白水加雀舌豆炖煮最好,装足八分满山泉水的紫砂锅,置于文火上,慢慢炖来,这样做既可去火腿重盐,又来得香糯软烂,是喜欢的做法。每次做好,总要夹肘子皮吃,皮子香糯又有嚼头,下酒是最好了。这些吃法都是火腿进城后的吃法,宣威本地人吃火腿没这么多花样,一个铜锅加山水吊在火塘上,把切成四方块的火腿放入煮熟,捞出来切成指头宽的厚片,围坐在火塘边就埋头大嚼。煮剩的汤不浪费,洗几个洋芋放进去熬煮,下顿的饭就是一堆甜美的洋芋了。我吃过一次洋芋,碗大的洋芋吐下四个,不是太饿,主要是那洋芋好吃得过份,只差没把洋芋皮皮也吃了。回家时老表们送了火腿和一大袋洋芋,拿回家煮食,吃了半个就咽不下去,奇怪得很。不是东西不对,也不是方法不妙,想来是同样的东西,同样的方法却缺了最珍贵的那方水土。宣威人和火腿相关的风味食品中,还有"血豆腐":在点豆腐时将生猪血搅拌进去,便凝结成血豆腐。以之切片,夹以宣威火腿片蒸制出来,色呈朱砂,嫩滑香鼓。别的地方没有这种吃法。
罗罗嗦嗦竟讲了这么多!倒像是做了通广告,最后一句用名人广告词结束--“饮和食德”!

wm23QA7TEGZY(2014-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