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经济建设

家乡区县: 贵阳市开阳县

2004年经济状况:

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4.72亿元大关,增长14.1%,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4 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加值12.74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6.04亿元,增长14.2%。财政总收入完成3.09亿元,增长1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1亿元,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883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627元,增长10.6%;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2.44%,同比上升3.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5.1:48.2:26.7调整到24.0:51.6:24.4。投入、产出、收入(财政、居民、农民收入)和消费分别增长62.8%、14.1%、(16.3%、11.3%、10.6%)、15。1%,实现四个同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和利润分别增长15.1%和53%。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82亿元,增长14.5%,贷款余额5.86亿元;发放小额农贷余额9320万元,增长27.9%。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市、县各项实事。荣获“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全国优质烤烟生产示范县”、“全省绿化模范县”等称。通过四年的奋斗,取得了贵州省首轮建设经济强县综合评价排名第九名和全省建制县第一名的成绩,跻身全省前十强。

2009年经济状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5.42亿元,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0.28亿元,增长9.8%;第二产业完成31.86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完成13.28亿元,增长15.7%;三次产业结构为18.5:57.5:24。财政总收入8.58亿元,增长1.5%,剔除政策性减收和不可比因素后,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4.3亿元,增长17.8%,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三,剔除政策性减收和不可比因素后,增长2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16亿元,增长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98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808元,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83亿元,增长20%。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552个,城乡统筹就业609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5%。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2.75%,较上年提高了2.26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居全市之首;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地质灾害群防十有县”、“全国2008年度平安畅通县”、“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安全生产工作连续四年荣获贵阳市特等奖,全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完成70.04亿元和22.07亿元,增长7.1%和9.1%。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年共投入技改资金30.7亿元。二是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采掘企业资源就地转化取得突破,对全国化肥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具备世界领先技术的利用黄磷尾气年产2万吨甲酸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验收;1000吨草酸酯中试项目的启动建设,代表我县在核心竞争力项目发展上取得突破;开阳化工公司50万吨合成氨、紫江水泥公司120万吨磷渣水泥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2010年经济状况:

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2.32亿元,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12.15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31.6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18.57亿元,增长16.6%。财政总收入10.36亿元,增长2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增长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08亿元,增长32.5%,“十一五”累计完成258.83亿元,超目标58.8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亿元,增长17.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393元,增长12.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278元,增长10%。

城市建设:

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达46.5%。建成县体育馆、南江广场等5块led电子显示屏,市场化运作县城社会停车位1232个,完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10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环城北路至炸药仓库道路改造工程,环西路、县城西绕线建成通车,动工建设第二中学路口人行天桥、县城污水管网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启动了县城供水工程(白安河水厂)和环湖新区土地一级开发前期工作。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一批特色小城镇打造初见成效。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城镇服务业,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县城和重点小城镇的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有序推进开洲大厦、东兴苑、南江大酒店、开磷盛世新城、兖矿生活小区、路发枫林绿洲、泰鸿金秋花园、吉城名苑等一批新建和续建房开项目。

空喜欢(2014-12-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