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与本科院校标准一致,不低于12000元;同时,要求建立高职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防止吃“大锅饭”的问题出现,职业教育专家认为,此项措施将提高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产出效益。 近日,财政部、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 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了上述要求。
中国高层有意推动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提升质量。今年三月,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透露,2000年后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不过,此事至今未现进展。
高职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将与本科一致
根据《意见》,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同时,自2014年起,中央财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对于拨款水平已达到标准且以后年度不低于这一水平的省份,中央财政给予拨款标准奖补并稳定支持。
而对于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未达标准的省份,中央财政对各地拨款增量部分,将按一定比例给予拨款标准奖补,具体比例为东部地区25%、中西部地区35%;但是,截至2017年,对于拨款仍未达标的省份,除不再给予拨款标准奖补外,中央财政还将暂停改革绩效奖补。
对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欧阳河表示,4年前财政部、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到2012年,各地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但当时没有专门规定高职院校,而此次确定的拨款水平应该是考虑了本科院校的标准。
数据显示,截至到2012年,全国地方高校生均拨款平均水平超过14000元,比2009年的7540元提高了87%,绝大部分省份如期实现了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的目标。
地方政府不积极按生均水平拨款
但是,相比本科高校,高职教育的投入长时间未得到更多重视,部分省市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与12000元的标准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例如,2013年,重庆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综合定额保持在4600—6000元;2014年,湖北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为5000元。
欧阳河认为,部分人口多、院校多、教育比较发达的省市,提高生均拨款水平后财政负担压力会增大,但是,如果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各地是可以实现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12000元的标准。
欧阳河特别强调,2012年,教育部就推动各地制订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但部分省市并未出台相应文件,地方财政“不愿意按照生均水平拨款,更愿意按项目走,把钱拿去做项目经费”,相比之下,按照生均水平将拨款直接拨给学校,是更为合理的方式。
注重绩效防吃“大锅饭”
此外,《意见》重点提出“注重绩效”,要求相关部分探索建立高职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评价结果,调整完善支持所属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经费使用管理水平,防止吃“大锅饭”的问题出现。
《意见》还表示,从2014年起,教育部每年对各地推进高职院校改革的情况进行监测,中央财政依据监测数据和相关资料,选取体现改革绩效导向的因素分配,改革绩效奖补将适当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的省份、以及财政拨款水平率先达标的省份倾斜。
对此,欧阳河表示,重视绩效非常重要,“以前教育经费讲投入,比如政府一共支持了多少项目工程,投入多少资金,但是最终产出如何、效果怎样,并没有评估。”他举例,以前有些院校建设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的设备、建立的实验室闲置率较高,就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欧阳河认为,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好处在于根据绩效回馈进行教育投入,能更好的激励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产出效益也会提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