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山东起山阳县法官乡僧道关,西至长沟镇七里峡,其山呈东西走向,绵延60余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074米。
天竺山原名天柱山,《陕西通志》载:“隋唐时,罗公远、吕洞宾祖师均隐居天柱山修道数载,实为天柱山道教始祖。”《山阳县志》记载:“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慧远禅师锡杖于天竺山,铸铁瓦,修铁瓦殿。”晚唐时,曾有古印度僧人来此云游,因见天柱山险峰插天,庙古林深而感叹连声,似乎又回到了西域佛国天竺故土,故将天柱山改名为天竺山。到元朝时,王重阳创全真教,天竺山又异佛为道。王重阳弟子丘处机,于金大昌元年派商州弟子赵道伟主持天竺山道教。
步入天竺山原始森林,只见千棵万棵华山松挤挤挨挨,蔽天遮日。有的松树奇形怪状,如伸向天际的一只龙爪;有的苍松同根而生,又于半空中生出双枝,躯干互抱,枝叶相拥,高耸入云!松林中、岩畔边,那一丛丛神奇稀有的植物,那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绿得那般鲜嫩,开得那么灿烂。而夏天里,在大顶上云盖寺旁的百丈悬崖边,在寺后的松林里,那一片片的紫杜鹃,开放得云霞般美丽!
位于天竺山大顶的云盖寺,因常年云雾缠绕,故而得名,寺里供奉的是道教创始人李聃,还有两位道教的祖师级人物慈航真人、玄武大帝。在云盖寺观天竺山群峰,如将军列阵举剑刺天。在群峰簇拥之中,悬崖峭壁之下,却蓦地崛起一冲天石柱,高200余米,石壁上古松倒挂,惊险雄伟!站在天柱峰顶,放眼四顾,大地在我脚下,云雾在我脚下,千山万壑此起彼伏,如大海之波涛,若钱塘江之潮涌,滚滚滔滔而来。
顺云盖寺的山脊而下,便是铁钟坪的双峰观了。清末周清峰道长在天竺山主持时,曾在双峰观前铸子母钟3口,各重千斤,又因其地势平坦,故得名为铁钟坪。此处道观,左为秀女峰,右为飞来峰,两峰皆壁立千仞,巍巍然耸立云端之上,道观又恰巧建于两峰之间,故得名为双峰观也。观外古木参天,林海莽莽。凝视间,一阵凉风扑来,就见一片大雾被风驱赶着,如千万匹战马奔腾而来,瞬间,豆粒般大小的雨点也随之哗哗而下。在天竺山,有雾就是雨,雾随风来,雨随雾来,雾去了,天便也晴了。
天竺山一年四季云缠雾绕,奇峰怪石、古寺飞檐常常淹没在茫茫雾霭之中,使人有如临仙境之感。
距天竺山云盖寺东南五华里处,便是唐朝慧远禅师所建的铁瓦殿,仅存的几片铁瓦长约3尺,宽1.5寸,每页重达10多公斤。有名的三重石塔现在还有两塔保存完好。天竺山道教名胜古迹颇多,除了云盖寺、双峰观、铁瓦殿,还有朝阳洞、仙佛洞、药王庙等古建筑。
双峰观的墙壁上,书写着老子《道德经》里的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大美无言,大音希声,天竺山的自然风光和道教文化的美是难以用语言尽述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