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关山镇

家乡区县: 西安市阎良区

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位于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东北部,阎良城区东15公里。历史上,关山镇长期籍隶临潼,1987年8月划归阎良区,2002年,关山镇和原康桥镇合并成一个关山镇,现为阎良区最大的乡镇。

《清一统志·西安府三》载:“关山镇,旧名上寨,地界临潼、渭南、蒲城、富平四县之交。”故关山有“鸡鸣一声听四县”之说。古时候陕甘宁一带常将边缘交界之处称为“关山”,不过当时的‘关山’指的是关山地区,直到万历五年(1577)设镇筑城,关山之名才正式确定。

古时渭河北岸形成一条官马大道,从长安经泾阳、三原、过关山古镇,越蒲城、大荔,渡黄河,入山西,直通北京。秦汉以来,这条东西大道备受统治者的重视,直到1936年陇海铁路直通西安。在古代,关山镇虽然没有险要的地势,但是由于地处官马大道,四县交界,地势平坦,四通八达,因而成为渭北一带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清一统志·西安府三》指出关山镇:“明万历初改为镇,筑城,移西安府同知驻此。后裁。本朝设县丞驻此。” 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办事衙署称“厅”。西安府在关山镇设抚民厅足见关山镇之重要。

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日,陕西巡抚武格根据临潼知县陈齐贤、西安知府王绍文所请,向朝廷上奏,称“关山镇为四县扼要之地,路途四达,匪类易滋”,请移临潼县丞驻关山镇。《清世宗实录》卷98“雍正八年九月戊寅”条下云:“移陕西临潼县县丞驻关山镇,从陕西巡抚武格请也。” 县丞官职仅次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主要负责文书、仓库等的管理,一般驻在县城,由于关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清庭将临潼县丞移驻关山镇,负责临潼县渭北诸镇的民政、治安、粮税事宜。如今陕西省文管会现收藏一长方形古印,印文为“临潼县分驻关山镇县丞关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临潼县丞从关山仓皇逃走。次年,临潼县将县佐署设在了关山,主管临潼地区渭河以北的政务。1919年,陕西靖国军在关山镇设立临潼分县,隶属靖国军管辖,与临潼县并存。

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位于荆山原之尾的关山老城墙格外高大、险峻,在几十年前,在距离关山镇几十里以外的地方都可见其雄姿。关山城墙用黄土筑成,三板一夯,硬如砖石。合作化时掘其土肥田,常为其坚固感叹不已。原四座城门额均有石刻题辞,东门曰“洛水环清”,西曰“嵯峨拱翠”,南曰“渭北长城”,北曰“山屏斗耀”。作为镇城,关山城周长九里有余,而作为县治的高陵临潼古城仅有四里,这在方圆百里实属罕见,也足见其地位的重要。关山城的内部设置也是许多城镇不可比拟,老城内有“三街十巷”,并设有正东、正南、东北、正西、西南、西北六部。据说北宋时八王赵德芳的后裔来到关山居住,便将关山按照当时京城的布局、形制来建设,因而关山城建制非一般城镇能所能比拟。如今城墙基本不存在了,但在西北角遗迹尚存,东西两条10米宽,3米深护城壕沟尚存,让人们感受这里曾有过的宏大规模和战略位置。

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关山镇成为关中刀客的发源地之一。曾经的电视连续剧《关中刀客》让清末关中东府渭河两岸的刀客家喻户晓。刀客来自社会底层,多以保镖为生,行侠仗义,反抗清朝统治,都佩戴一把关山镇所产的关山刀子。辛亥革命后,关中刀客销声匿迹。

在历史上,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入陕东攻富平、三原以东,据守关山,在此处与明军激战数日兵败。1862年因清民族政策导致民族仇杀,关山由于地处回军东西往来的大道上,一时人口锐减,到处残垣断壁,蒿草遍野,惨不忍睹。护法运动时期的1918年4月,杨虎城率部在关山界坊村以不满千人之军,与陈树藩率领的北洋军万余之众拼杀一周多时间,成功遏止了北洋军的进攻。1925年于右任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杨虎城部由陕北南下,回师关中,率军激战三日在此打败了北洋系刘镇华的镇嵩军及麻振武部,在渭北地区站稳了脚跟。1928年1月,抗日名将,共产党员许权中拒绝执行冯玉祥的出潼关整训的命令,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率国民2军3旅驻防关山。他积极发动群众,扩大武装,肃清匪盗,积极准备渭华起义。

北船余音音绕环耳(2014-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