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岭梅韵

家乡区县: 韶关市南雄市

驿道横跨岭南,不仅是全国四大赏梅地之一,而且是其中梅花开得最早的地方,并且还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特有自然景观,素有“梅开庾岭为香国”的美称。每年冬至前后,梅岭上的梅花便次第开放,吸引了四方的游客纷至沓来,观景赏梅。新年伊始,在一场席卷华夏的寒潮中,一直期待踏雪赏梅的我专门探访了梅岭,与梅花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
梅岭上,阴沉的天空冷云密布,凛冽的寒风撕扯着枯黄的蒿草,鸟儿瑟缩着呆蹲枝头。袭人的寒意中却闻到一种极为独特的气韵在流溢,那是一阵阵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馨香。心中明知是梅花香,却难以在花枝上捕捉到,而又时时沁人心脾、催人欲醉,一时好像是由翻飞的蜂蝶携来,真切而鲜活;一时又似从遥远的天际飘来,深远而悠长,它不断地萦回、飘逸,不是震撼式的强调,而是若即若离的提醒,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的浸进人的感官,沁入人的魂灵,让你陷入无法抗拒的痴迷状态中。不觉间寒意顿消。
在氤氲的暗香里,沿古驿道漫步而行,两旁梅树拥簇,有一段路,梅枝密布,在驿道上空相互交织,俨然如一个深邃的门洞。只见梅树屈曲盘旋、疏影横斜的铁干虬枝上,还挂着极少的叶子,那叶子没有枯干,点缀着少许霜染的黄、少许雪冻的紫,伫立于枝头,在寒风中摇曳着不屈的身影。
细看那梅树,灰褐色的树杆上,小枝青绿,红蕾、碧萼、黄瓣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地缀满侧枝的刺末之上。含苞者,忍隐静默,优柔羞涩地绽露出鹅黄的花骨朵儿;怒放者,豪迈奔放,热烈张扬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绽放是争丽斗妍,铺天盖地;飘落也如雨似风,云蒸霞蔚。
这边红梅萼红瓣白,五片桃红的花瓣,一丛鹅黄的花蕊,显得雍容喜庆。那厢白梅粉妆玉琢,在清风中似海浪翻卷,如白雪飘舞,姿态万千。刚喜看腊梅晶莹剔透,瓣似腊结,色如月晕,别具一格。又迷上珍稀的绿萼梅,蕾瓣绿若碧玉,清翠欲滴,特感清雅高贵。居身梅树丛,到处梅影靓丽,令人目不暇接。
驿道上辅满落英,这蜿蜒盘旋于梅花丛中的古驿道跨越粤赣两省,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最近的陆地通衢,秦时开通,唐代凿宽,“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厚重的人文历史沉淀,让每一块铺路石都蕴藉着一段传奇,踏着青石板,可谓一脚唐宋,一脚明清,引出无限的怀古遐思。有一段由山体凿出的岩石路面,经马踏车辗和风雨的雕琢已经斑驳陆离,奇妙地呈现出一幅幅似泼墨山水的画面,加上飘落的梅花,更加明丽生动,让人不忍踏足。
梅影花香伴着驿道穿越了千年的风霜,路边残断模糊的诗文碑石,镌勒着先人深厚的梅花情结。三国东吴校尉陆凯率兵南征,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梅花怒放,他留下了一首《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开创了“折梅寄友”的先河,也成为梅岭梅文化的发韧之作。从此历代文人为梅岭留下许多吟梅佳句,形成了梅岭“一路梅花一路诗”的独特人文景观。
吟诵着诗碑的名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宋·苏轼)、“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宋·张道洽)、“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明·戚继光)、“遇畅饮时须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清·宋湘)、“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何香凝)、“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让我静静地品尝了梅文化清香溢远的醇酽芬芳,对梅岭有了更宽广的视觉,从而对梅更添爱慕和敬意。
在凛冽的寒风里,梅花绽美飘香,置身花影香韵之中,浮世的喧嚣渐渐远去。梅之美来自逆境中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盎然的生命力量。在最严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没有惧怕躲避,也没有懊丧消极,而是坚忍地承受苦寒的磨砺,默默地积蓄着成长的力量,书写着欺霜傲雪、凌寒留香的高雅传奇,展示着敢于领先而又利他不争的高尚境界,在最寒冷的时节,给世间带来最温情的慰藉,成为令人景仰的“东风第一枝”。
我想,人们喜爱梅花,正在于她敢于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并灿烂地绽放出自己生命的光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就该学习梅花,无论是艰难困窘的生活砥砺,还是更酽冽苦涩的生命体验,都坚忍、达观地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用忠诚和勤勉去谱写人生的篇章,这样我们将会活得更坦然和欣然。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回望梅林,在空旷与落寞的山野上,在潺湲的泉溪边,在蜿蜒坎坷的驿道旁,梅花那疏淡的身影、浮动的暗香,更显示出了一种隐逸淡泊、脱俗特立的气质和淡雅从容、坚韧顽强的风度。而我的心中则是一片温暖和清亮。

王自强(2014-12-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