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民俗文化 博大精深
作者:网络整理 |作者:网络整理发布于:2011-10-17 15:28:2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气势磅礴、悲壮雄浑的电视剧
《三困演义》主题歌感天动地,激荡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它同罗贯中的原著《三国
演义》一样,任你千改万改,总改不了那种正义、忠烈的思想,那股昂扬向上的民
族气节,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国力如何强大,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就没有凝
聚力、向心力、穿透力,其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
~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外在表现。夏邑县民俗文化丰
富多彩,博大精深,深深影响着这里的人们,形成了夏邑人爱国爱家、爱岗敬业、
孝亲敬老、宽仁厚德、助人为乐、忠厚诚实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征。
一、根深带同的忠君报国思想
“天地君亲师”,夏邑人历来就对“岳母刺字”、 “孔融让梨”、 “大禹治水”等
历史典故耳熟能详,自觉地把“忠君”与“报国”结合起来,把“爱民”与“崇
上”结合起来,培育出了一代代志士仁人,演绎了一场场“大义灭亲”、 “以身报
国”的动人故事。1927年,夏邑人张文进在夏邑杨集区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后来,在杨集袁楼村,八名党员被反动派逮捕后投入枯井,围观群众义愤填膺,而
八名烈士英勇不屈,高呼“共产党万岁!”,以身殉国。 “民国”年间,河南高等师
范毕业的夏邑人司铭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从不贪占国家的
一点便宜。有人劝他“水清而无鱼”。他说: “我从不吃鱼,所以不会被鱼刺刺伤嘴
巴。”抗战爆发后,日伪县长多次劝他出来做官,均被他严词拒绝。宁可饿死,不食
“倭粟”。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忠君报国”思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夏邑留美归
国博士后刘佑全,刻苦读书,立志报国,谢绝十多家国外科教机构的挽留毅然回
国,取得了数十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高度赞
扬。他不计名利,不思报酬,为了家乡的建设回夏邑任职,终于积劳成疾,牺牲在
为振兴夏邑而招商引资的工作岗位上。夏邑人就是这样,世世代代把爱国与爱家统
一起来。三年自然灾害,夏邑人勒紧裤带靠吃树皮野菜过日子,但没少交国家一斤
公粮。根据传统思想和习俗,夏邑老一辈人信一个理儿,就是“再穷再苦,国家的
皇粮不能不交”! “再穷再紧,老人碗里的饭不能少”! “出门在外,回家的第一件
事就是孝敬父母,拜访老人。”近几年农民免交了农业税,更是热情高涨,每逢国家
有什么号召,他们总是积极响应,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致富不忘国家,一人富带动全
村富的先进典型,捐资助学、文化扶贫等义举蔚然成风。
二:、家喻户晓的仁德礼仪之风
嘉靖二十四年《夏邑县志》记载:夏邑“人得中和之气,俗有忠义之风”。由此可
见,夏邑民风高古,源远流长。
人们到夏邑参观旅游,经商会友,常常为孔子祖籍的仁德礼仪、热情好客所感
动。夏邑城乡有个亘古不变的习惯,就是逢年过节或家来亲友,都要或多或少准备
几个小菜,备上几瓶薄酒,并请来村里邻间的长辈或德高望重之人作陪。夏邑人请
客也有自己的规矩,待人公正,不嫌贫爱富,菜多菜少,酒孬酒好不要紧,但必须
一视同仁,叫作“一碗水端平”。夏邑是酒文化、饮食文化之乡,喝起酒来礼数最
多,喝酒要先喝自己家乡的“大富豪酒”、 “孔祖酒”、 “寿酒”等,敬酒要“先喝
为敬”,自己满饮一杯,然后让客人看看喝干的酒杯,再敬长辈和客人。长辈和客人
要喝双杯,叫做”两个好”,取吉祥如意的意思。只是酒倒得少些,象征性地表示敬
意。敬酒时要先站起来,用双手端起,毕恭毕敬,待长辈和客人喝起再坐下。对平
辈或晚辈可不用站起,只是满饮一杯。夏邑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更是讲究,结婚
庆贺的喜宴可去可不去,但是殡葬丧埋的“白事”必须要去。主人不请不失礼,亲
戚邻居之间不去就失了礼。还有敬烟,也是先敬长辈或客人,先用火让对方吸着,
然后自己再点燃。夏邑的机关干部逢年过节回农村老家,自己不吸烟也要准备好
烟,到村头见人或走到谁家门口,都要掏出烟来礼让一番。坐小车也是坐到村外,
一进村就下车步行,宁可让司机在外等着或在后面跟着,也不能一路烟尘或高声鸣
笛。这些礼数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不仅夏邑籍的干部如此,就是在夏邑工作过的领
导也是如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