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经济意识与人文意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高扬泛政治主义,希图用政治的手段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不承认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经济生活中,不承认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失去了现实的动力机制。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对经济意识的确认,对经济人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认可,是一种利益机制的转型。很显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达到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过程,要真正践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就必须强调经济意识,即强调经济发展的前提性作用,强调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合理性。但在像上海、深圳、广州这样的经济现代化已经达到或接近人均GDP6000美元水平的城市,其经济意识更应该受到人文意识即人文精神的范导。尤其作为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经济型城市,体现“经济人”人格的功利主义成为有些市民的价值支撑,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就必须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重视经济发展的人本意义,提倡人文情怀和伦理关怀,善于把经济发展的成就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的实现;重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建立,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生活价值与意义,形成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容友爱、情感高雅的社会人文环境。这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人文冲动力”的需要。对于文化的发展,眼界要宽,目光要远,要有一种境界,切实从战略高度来对待,不可以当下的有用作为文化发展的惟一尺度。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精神是相互兼容的,人文精神要以科学理性精神为基础,科学理性精神应该体现人文精神。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承载着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任,敢闯敢干、积极进取成为深圳人的创业观念,但敢闯敢干一旦缺乏科学精神的范导,就极易成为盲目的非理性行为,因此,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必须弘扬科学理性精神,突出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规范意识,增强法律和制度的刚性和约束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既是提高市民素质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