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记得这是小时候第一首学的古诗。那时候刚上一年级,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词,难免心情会小小激情从而对于这首诗的印象很深刻。就这样,与古诗词在一个充满童真的岁月里,初识了。
学古诗,便要追寻其中的诗意,那么诗意在哪呢?春天来了,我们会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到了,也会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热情。秋天呢?古人往往会说伤春悲秋,秋天也确实是个意味深长的季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水带走的不只是落叶,还有秋思。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老翁在冬日里垂钓,是否是在留念秋天的思念,还是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在我们那充满童真的年代里学古诗,我们可曾体会到深藏在其中的诗人的诗意,年少的梦里,只有诗词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勾勒出来的意境。然而深藏在其中的诗人的哀愁,我们却未曾发觉。
年岁的增长,我们会发现小时候所朗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寄托着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千古的明月之下,李白所寄托的哀思我们是否能体会?而后,只身在外,面对着清冷的月光,你便会发现这种小时候所体会不到的感觉会随着月光的清冷而更加强烈。当你面对这明月,一个人安静的坐着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故乡的人和事,学着古人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体会着,作为一个游子,独自漂泊在外的那份惆怅,似乎回到千年之前的那个夜晚,看着李白月下独酌,对月畅饮,不知今夕何夕。
夜空中的明月高高悬挂着,月亮圆得让我想起小时候学的一首古诗。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这个意象高高的悬挂在词坛的上空,中国人也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明月,对于每个人都是那么公平,它始终用温柔如水的月光,照亮我们心中那份细腻的情感。想起东坡居士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居士在中秋佳节,畅饮开怀。发出对明月的感叹。又有一位诗人,道出了对于明月的千古绝唱,这便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咏颂了明月千古不变,将明月与离愁别绪交织,哀愁寄予明月,明月照出哀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同样的,李白也有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千古,不变的是月光,变的是一个个望月怀远的人。
时至中秋佳节,想起一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之夜,相望而不能相见。唯有月光相随,寄托相思。透过月光,寄予相思的还有征战在外的将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塞外的明月更加圆更加亮,但是却照不亮归家的希望。岳飞在《满江红》里面写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明月伴随着他征战万里。云和月见证一个英雄的生平,照亮一个英雄的心愿。亘古不变的月光照彻英雄生前的担当,明月也洗刷了豪杰身后的清誉。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征战沙场的无奈以及归期的遥远,陪伴他们的永远只有月亮,月亮寄托着许多的哀思,月光,是否可以照亮将士们回家的路?
明月照彻的诗人中,有一位需要单独提出来。他不是李白,而是李煜。明月见证了这位伟大的词人短暂的一生。他曾拥有过社稷江山,也曾风流年少,意兴飞扬,醉于月光之下,享受月光的温柔。但是好景不长,江山的交替,让李后主从一个九五之尊的帝王沦落为一个亡国之徒。这其中李后主又见证了多少明月的滋味。特别是远在他乡,望见相识的明月,忆起昔日为君之时与明月的种种情怀让他觉得清冷的月光愈加清冷。吟出一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从年少之时的爱月,到中年之时的寂寞月相随,到现在的恨月。李后主用一首绝命词完成了他对月亮的咏叹,月光照亮了李后主的一生。月光依旧,月下早已物是人非。
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的细腻。韩愈用一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为我们构筑了初春盛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用细腻的心感受出小雨如酥,烟柳满皇都,柳丝荡漾,依然如烟。用袅袅涌荡的气息,打动着我们的心,这是春天真正的意味。春光再盛一点的时候,绿意分明。贺知章也在感叹春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到底是谁,如此有心,将柳条裁得那么多姿。是那缕缕的春风,吹绿了大地,也吹动了诗人的心。岁月,在春风中苏醒。
恍然望见白居易信马由缰,迤逦行来,西子湖畔的春天依旧亲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杜甫也在春日里写下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陆游说得更好,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到处都是春天的踪迹,每个人生命中的春天不同,我们生命中相逢过得春天,就让我们跟着古人,去唤醒吧。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春天也会有忧伤,小时候学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悠悠念起来,你会觉得忧伤么?再看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色萋萋,寄予了他无尽的愁思,离恨。春愁是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春天的忧伤很深刻,甚至深到春恨的地步。最深刻的春恨还是家国之悲,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的亡国之恨,家国之思在这多情的春天里,却是痛到最深。同样,还有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身处晚唐,战火不断,杜甫在这春天里,发出国破家亡的感叹。带着春愁的春天,你是否也能感受到?
走过了春天,诗人杨万里用细腻的心,发现了正在于春天悄然交替的初夏。虽然阳光和空气的味道还未曾改变,但是诗人的诗心却早已感受到这萌动的初夏。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宁静的初夏,诗人也一样,用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就似蜻蜓立于荷角般宁静。盛夏,路过西湖,还是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短短二十八个字,描绘出六月西湖的风光,从中也并发出六月生机勃勃的活力。盛夏,行走于安静,倾城的夏光中,诗人所流露出来的诗意,能否,流进你的心?
我们总会感叹时光易逝。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间总是在悄然流走。小时候总是抱怨时间过得很慢,总想快点长大。现在长大了,却在想自己如果还是当初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是该有多好。我们舍弃了天真还有无知,却背负上了责任。这句词,也确实道出了我们心中的想法。同样的,千百年来,诗人们也在感叹时光易逝,人事本易分。
秋思浩荡,秋天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季节。万物经过春的萌动,夏的繁盛。似乎都将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了秋天。但是马上就要面临寒冬了,秋天的盛景如此短暂,草木凋零迫不及待。逝水带走的不只是落叶,还有流光。人生的匆忙之感,最容易在秋天激发出来。先贤屈原曾感叹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的一生都在动荡中度过,所以秋光的流逝在他眼中比谁都快,草木零落和美人迟暮,似乎只在一念之间。
柳永站在杨柳岸边,细声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对着黄昏叹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他们,千古咏唱的词人同样也在秋天,为自己发出一丝丝的感慨,感叹自己未能和所爱的人相见,而秋天即将过去,又一年即将流逝,希望时间不要走得太快。时光在远行,而人却在等待。
这样的秋天,一次次的远离,又一次次的走进,岁岁年年。晏殊也曾经站在这样的清秋里感叹,一曲《蝶恋花》诉动着秋的哀思。槛菊愁烟唯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独倚高楼,孜然一身,想要将自己的心意托付在信笺之中寄过去,但是山长水阔,又可以寄到哪呢?这种清秋寥落的季节,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事,真的停歇了吗?总会有那么一些不甘心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的心事落在纸上。又一个清秋季节,晏殊的公子晏几道继续写道。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只要有离别,就会有相思,只要有心,就会有那寄不出去的情书。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切,似乎在秋天,气氛更加浓烈。
谈到秋天,不得不说到杜甫,杜甫在秋天悲愁交加,他的代表作《秋兴八首》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律诗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杜甫老年多病,知己零落,壮志难酬,再加上蜀地战乱不息。在心境最寂寞最抑郁的时候,在那个不朽的秋天,写出八首七律。凄清的秋色,映衬了他暮年抱病漂泊的境况,不忘社稷江山的哀情。
悲秋是秦少游的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是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是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恨是刘禹锡的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声萩秋。伴随着诗人们走过的秋天,我们心中会不会多了几分感慨,多了几分诗意?
我们的一生,写在历史的功业,是一种记载。留在心中的诗意,是一种永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