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风俗

家乡区县: 扬州市广陵区

1972年,扬州首创“孔雀开屏灯”、“金鱼吐泡灯”,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1992年,中央电视台与扬州市政府联合在河北涿州唐城外景基地举办了“扬州灯会”,送展的10组大型彩灯和千盏各式宫灯,把唐城装点得灿烂辉煌。“琼花仙子”、“霓裳羽衣舞”等大型组灯,以传统的“精、巧、细、活”绝技,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给灯会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观者人山人海。[1]
灯彩,民间也叫“花灯”,是人们在喜庆节日寓意吉祥的装饰品,特别是每年元宵时节,孩子们提着七禽六畜各种图案和形状的传统花灯,欢腾着,跳跃着,光与火,新奇与欢欣,给节日增添了几分喜庆气氛和文化氛围。在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扬州彩灯就榜上有名。灯彩是汉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各地花色众多,格调各异,工巧优美,光彩熠熠。元宵佳节,不少地方都要举行彩灯展、花灯会。扬州的传统花灯式样繁多,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久负盛名。

《扬州风俗》是杨州文化丛书中的《杨州风俗》分册,全书内容包括“起居撷趣”、“人生寻踪”、“岁时纪闻”、“娱玩采珍”四部分,详细介绍了扬州的民俗风情。 《扬州风俗》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文笔流畅,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读者通过《扬州风俗》,可对繁华之都——扬州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扬州是一个文化个性十分鲜明的城市。如果说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诸多闪光点的话,那么,扬州正是这样的闪光点之一。扬州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扬州地处南北走向的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之交汇点上,自古即有楚尾吴头、江淮名邑之称。扬州作为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擅舟揖之便,得人文之胜;这里风光明媚,物产富饶,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这表现在独树一帜的园林胜迹。琳琅满目的工艺珍品、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争奇斗艳的服饰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上,表现在千姿百态的扬州戏曲、博大精深的扬州学派、蜚声中外的扬州画派等门类齐全的人文形态上,更表现在其文化创造的活跃、文化氛围的浓厚与文化心理的成熟上,等等。 扬州作为一个文化重镇,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这里产生过、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巧匠能工到杏坛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息的文化承续与延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扬州,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缀之区的鲜明形象日久弥新。

(2014-12-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