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曲子戏音乐是在甘肃民歌与内蒙民歌(主要是河套地区)的基础上,吸收山西、陕西、浙江移民带来的民间小调而形成的。属于曲牌连缀体戏曲音乐。眉户剧传入民勤后,因其音乐风格与唱腔、曲式跟民勤小调相近似,很快就被吸收到民勤曲子戏中,相互补充,融为一体,大大丰富了曲子戏的表现力。至今,只有少数艺人可分清那些曲调是原来民勤小曲戏的,那些是后来传入的眉户曲子。多数艺人分辨不清,一般群众就更难区分了。艺人们把曲子戏音乐称“老调”,把眉户剧音乐称为“新调”。
民勤曲子戏的唱腔是由“调”、“腔”和“小调”三部分组成。“调”有甜苦音之分。“腔”有软硬音之别。“小调”主要是民歌,也称为“杂曲”、“春歌”。“调”分“二曲调”、“四曲调”、“正四调”、“四平调”、“曲调”、“扬调”、“连调”、“塌塌调”8种。“腔”分“三腔”、“四腔”、“五腔”、“正腔”、“紧腔”、“拉拉腔”、“行腔”、“龙腔”、“香腔”、“陕腔”、“慢腔”、“衬腔”12种。
民勤小曲戏的间奏音乐大部分沿用“秦腔”、“眉户”的曲牌,如“八谱”、“沙帽翅”、“大开门”、“小开门”等。也有一部分是根据民歌改编而成的,如“哭皇天”、“游春”、“送大哥”等。
民勤曲子戏的演唱一般均用本嗓(即真声),个别调如“扬调”、“花腔”等则采用真假结合的演唱方法。其中不少唱腔的结尾或中间部分采用了“接声”(即帮腔)的处理方式,效果甚佳,较之眉户又有其独特之处。乐队伴奏分文武场面。文场乐器主要有“大头板胡”(亦称“曲胡”)、三弦、二胡、笛子、唢呐等。主奏乐器为板胡和三弦。武场乐器主要有梆子、四页瓦、飞子(碰铃)等。曲子戏的乐器原来很简单,后来逐渐丰富起来。至70年代末,演出时增加了扬琴、月琴、板鼓、小锣、大锣、铙钹、堂鼓、吊钗等。其演奏方法与秦腔基本相同,同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一些击乐点子。
秦腔声腔分欢音、苦音两大类,并有若干器乐牌子曲。声音高亢粗犷,韵味悠长,长于演唱慷慨悲壮的剧目,颇能代表西北人民豪放的性格,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
民歌词曲结合较为固定,曲调优美,节奏顿挫分明,适于反复歌唱。有很多曲调接近眉户风格。从调式色彩可分为“花音”与“苦音”两类。广为流唱的民勤民歌曲有《闹土匪》、《闯山关》、《王哥放羊》、《出斩》、《走宁夏》、《小白菜》、《闹元宵》、《想情人》、《看郎》、《留哥哥》、《十里亭》、《十杯酒》、《十盏灯》、《双放牛》等。
另外,民勤流传的打墙号子,又称“提杆号子”,亦颇具特色。声调高亢粗犷悲壮,此起彼伏,反复吟唱。这与民勤环围沙漠,人们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打墙防沙有关。为了防风沙,县内庄堡的墙垣既高且厚。打墙者一人一杵,分作两班(每班人数多少不等),分别站在墙基两端,由右向左边移边打。节奏慢而拉长者为“慢杵”,快而紧者为“快杵”。
解放后,民勤的音乐除演唱戏剧、小曲戏曲、革命歌曲及流行歌曲外,很少)、有新作品。音乐创作者寥寥无几。从事戏剧音乐创作的有李万修(民勤县文化馆)、刘怀义(武威地区秦剧团)、杨澄远(民勤县文化馆)、王步文(民勤县剧团)、李玉寿、马永学(民勤县剧团)等人,其中李玉寿创作的《摇篮曲》,获980年武威地区歌曲创作二等奖。他采录整理的《民勤县民歌集成》502首曲普,在全省影响较大。1981年,李玉寿、杨澄远以民勤民歌曲调尝试演出《周月月》,在武威地区文艺调演时,受到专家、观众好评。李万修创作的《十唱民勤好》在50年代流唱于民勤群众中。还有他整理改编的《小调曲谱》,成为辅导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教材。
曲 艺
曲艺创作始于50年代。张永庆、杨澄远等结合政治运动,深入实际,了解创作了许多快板、相声。受群众好评的有《丰产模范刘永祥》、《铁匠彭应厚》、贫农代表汪智和》、《夜擒罪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