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夏邑县对八旬以上老人进行了普查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底,在总人口113.22万人中,80岁以上老年人28348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2.5%,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占9.9人;2008年4月底,100岁及以上老人120人,每10万人中有10.6个百岁老人。夏邑县人均预期寿命、百岁老人、80岁高龄以上人口等3个必指标及12项参照指标均超过“中国长寿之乡”评定标准。
夏邑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是黄河文化最早发源地。境内清凉山,三里故堆,崇光寺等历史遗址,记录了先民们劳动和创造的豪情。夏代属虞地,秦置栗县,汉改为下邑,金改下邑为夏邑,延续至今。
夏邑人长寿,已有多年。据《夏邑县志》记载,1982年人口普查时,夏邑最高年龄者达114岁。
夏邑为何多寿星?长寿的奥秘在哪里?
仁德境界可延年。夏邑是孔子祖籍,有着深厚的儒学文化积淀。孔子曰“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仁者的心态,安如泰山,静若止水,不为私欲所动,不为诱惑所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忧无虑,其乐陶陶。有了这平和的心态,就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寝能安席,食能甘味……从而达到仁德的最高境界。
自古以来,夏邑民风淳厚,仁德思想世代传承,长寿老人不断涌现。如司姓祖谱记载,司姓1--11世先祖(始于南宋)平均年龄达86岁,其中90岁以上3人,百岁以上2人(102岁1人,108岁1人)。孔祖文化的仁爱思想一直深入人心,滋育着一代又一代夏邑人。现年105岁高龄的北京罗有名中医骨伤医院原院长罗有名,原藉为夏邑县曹集乡罗楼村,她一生从事救死扶伤的中医正骨事业,常给中央领导看病,因医术高明,名气大,周恩来总理曾给她起名叫“罗有名”,她常说“我一辈子救过很多人,善有善报,我也落个好身体”。107岁高龄的骆集乡夏庄村的戚王氏,一生乐善好施,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109岁高龄的骆集乡溪北庄村的刘氏,从早年的农村接生婆到小商人,处处帮助救济别人,自得其乐。“爱人者人恒爱之”……宽仁厚德无疑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大孝无边乐老人。夏邑是殷商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孔子文化的源泉。在孔学中,包含“养体”和“养志”两方面的“孝”占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块孕育孔子祖先的圣地,使“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儿女孝顺,父母长寿”已成为夏邑人的“口头语”,也是夏邑人的深刻体验。孝敬老人在夏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自豪,一种荣耀。母子之间、婆媳之间、翁媳之间、岳婿之间相依为命、共享天伦之乐的百岁老人家庭比比皆是。在桑固乡代阁村百岁老人许氏家里,老人一生含辛茹苦抚养儿子,现儿子悉心照料着老人;北镇乡刘暗楼村的胡焦氏在孙媳的照料下寿登期颐;中峰乡的何先明老人在儿媳的照料下,于今年2月23日度过了104岁的生日;业庙乡何楼村的高氏,在女婿的长期孝敬下,今年已103岁;太平乡杨洼村百岁老人杨氏要求县电视台播放儿女如何孝敬老人、让老人长寿的新闻……。夏邑县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评选“好媳妇”活动,一直延续至今;2007年又开展了评选“十大孝子”活动。全县评选出的“十大孝子”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少年,有孝敬父母的儿、媳,有孝敬岳母的女婿,也有孝敬爷爷的孙女。在今年初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进行了隆重表彰。在众多获奖的颁奖奖项中,唯有颁发“十大孝子”奖时,会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尊老敬亲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夏邑不断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宜居环境助养生。夏邑属温带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62毫米;虬龙沟、巴清河、沱河、东沙河等河流自西向东横穿全境。夏邑素有“中原粮仓”和“蘑菇之乡”的美誉。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红薯、烟叶等。夏邑是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常年粮食总产量近10亿公斤,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