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长寿的奥秘

家乡区县: 夏邑县

夏邑土地肥沃,春华秋实。水质优良,生活饮用水达到国家GB/T5750—2005标准;空气清新,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6.69%。境内路成网,田成方,林成荫,大地如织,一望无际,享不尽一派田园风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优美亮丽的人居环境,十分有利于养生。

 

生活和美健身心。社会进步的人际环境,使勤劳善良的夏邑人民和美生活,健康长寿。据统计,止于2008年4月底,全县金婚夫妇6386对,钻石婚夫妇871对。韩道口镇班则启、班胡氏夫妇年龄分别为103岁和102岁,婚龄达84年。大部分百岁老人操劳一生,含辛茹苦,锻炼出过硬的身板;有些百岁老人的直系、旁系血亲均为高龄人员,具有明显的遗传因素;很多百岁老人性格直爽,爱说爱笑,快乐一生;百岁老人得到了家人的孝敬,生活环境舒适,心情愉快,美意延年;多数百岁老人以素食为主,盛产的红薯、苹果、食用菌等成为城乡居民合理膳食结构的主打食品,传统的砂(音)汤、豆粥、鲫鱼蒲菜、黄花菜、双孢菇、香菇等佳肴也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其中鲫鱼蒲菜早在明代就为朝廷贡品。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吃了夏邑人献上的鲫鱼蒲菜,竟忘了行期,直至江南,还让御厨烹制鲫鱼蒲菜。人们长吃的素食,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好,显现出良好的养生效果;有的百岁老人早睡早起,注重适量活动,身体免疫能力强……。

 

辛勤的劳作、善良的性格、和谐的环境,加快形成了夏邑独特的长寿养生文化;健康养生已成为夏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到休闲时间,公园里、小河边、树阴下、村头上,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在跑步、打太极拳、舞刀、耍剑、打腰鼓、做健美操等,给城乡增添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确保不断老人提高生活、生命质量。

 

县老年书画院、老年体育协会、老年鼓乐队、老年文艺队等,经常开展活动,既锻炼身体,又愉悦了身心。全县24个乡镇均建有敬老院,县建有老年公寓、托老院,2100多名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120名百岁老人,每月都从民政部门按时领取100元敬老补助。

 

发展协调筑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夏邑人民大力弘扬孔祖文化,彰显礼仪之邦,以科学发展观打造孔祖文化品牌,推动了夏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8%、8%;全县财力收入7359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758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居民收入差距适中,基尼系数为0.2789。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2007年全县283517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占总人口的25.04%,135978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占总人口的12.01%。全县拥有卫生床位4.76张/1000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2人/1000人,作为2003年河南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2007年全县参合人员已占总人口的93.2%。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以首批河南省示范性高中——夏邑县重点高中为龙头的三所高级中学,每年都为全国重点大学输送一大批优秀学子,近十年来,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输送学生达35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建立健全,16个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使“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正顺利推进。全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设施和健身人群遍布城乡,踩高跷、打腰鼓、魔术、杂技等民间体育深入人心。2001年我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在自然、社会和谐的夏邑大地上,这方水土养育了夏邑人民,使夏邑人民得以健康与长寿

bravegogo(2014-12-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