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古迹名胜遍布,《史记》里“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的记载在今天首山脚下乾明寺内确有印记,可为稽考;奇秀幽古的紫云山风景区辖“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2],且因明代户部尚书李敏在此设立的紫云书院而更加地称名于世;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规模庞大,巍巍壮观;声名远播的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香客如潮,商贾云集;“内城外廓”风格的古城建筑内矗立着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古城墙和瓮城建筑,倘若身临其境,则使人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呈带状分布的汝河游览区风景秀丽,如入画中。如今,襄城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山、一水、一庙、一寺、一古城”的五大景区格局,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襄城境内,北汝河、颍河等16条河流纵横交错,贯穿全境,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煤、石油等矿藏储量大而品质高。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烟、蔬菜、瓜果,种类繁多,尤以烟叶种植历史久远,闻名全国,有“金襄”之称。毛泽东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临视察,赞誉、勉励有加,“烟叶王国”之美名誉满神州。
矿藏
土地:全县总土地面积1345500亩,其中耕地82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1.56%。
土壤:襄城县地处黄淮平原西缘,土壤为黄洪冲积形成。据1982年土址普查,全县共有3大土类、6个亚类、24个土种,净土地总面积为111.58万亩,三大土类包括褐土类、潮土类、砂礓黑土类。其中褐土类面积最大,为全县地带性土壤。
煤炭:县境煤炭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山区。远景储量约为20亿吨左右,保有储量为14.1亿吨,约占平顶山煤田总储量的17.2%。煤炭储量大,质量好,分布集中。
石油:据河南省地质队勘探,豫东低凹地带含油层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襄城县麦岭镇处该地区西部,含油层较厚。
礓石:襄城县礓石资源丰富,总储量约1.17亿立方米,多分布在岗丘地区,礓石是一种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
红石:襄城县红石质优量大,总储量约37亿立方米,以色红、无毒、细腻、坚韧而久负盛名。
水流
襄城县属淮河流域,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遍及全县16个乡(镇),多为西北——东南流向,总长299.5公里,包括北汝河、颍河、马黄河、苇子河、新范河、高阳河、上纲河、柳叶江、南北涅河、马拉河、运粮河、柳河、湛河、小泥河、文化河。其南部为沙汝河水系,东部属颍河水系。北汝河、颍河两条主干河流,自西部、西北部入境,流经11个乡(镇),总长69.9公里,承接境外3个地区12个县的经流水;境内支流有14条季节性排涝河道,系西北——东南、南北及西南——东北流向,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
地表水:襄城县地表水相当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可利用量不大。地表经流与自然降水相一致,多雨季节强度大而集中,形成经流流失。山岗平原和自流区常年经流量合计为1.42亿立方米,水库仅能控制359万立方米。所产生的经流,多随河道排出境外。[3]
过境水量年均达11亿立方米以上。以北汝河流量最大,年达9.47亿立方米。白龟山水库常年可供水(北汝河南岸)0.226亿立方米,设计浇地4.3万亩。
地下水:地下水系全县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由于自然降水时空分布,地貌、土质岩性、埋深等条件不同,形成了差异明显的不同浅层水富水区:埋深15——30米、富水性0.1——2吨/时米的山丘弱富水区占全县面积的25%;埋深1——5米、富水性为10——30吨/时米的中原中等富水区占全县面积的48.4%;两者过渡地带埋深5——10米,富水性为5——10吨/时米的中原中等富水区占全县面积的26.6%。
水质:全县所有井、河、坑水均可用于灌溉,且符合生活饮用。县域西南部山区,有两处天然优质矿泉水,一在紫云镇紫云山蒋沟村;二在湛北乡仙翁山侯楼村,均属低钠重碳酸型水,富含游离二氧化碳、氟、铜、锌、硒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