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44.4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2%,高出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3亿元,是2006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6.6亿元,比2006年翻了两番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30%提升到60%;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7亿元,比2006年增加65.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9亿元,比2006年增加42.8亿元。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序中,整体实力由2007年的第37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7位。
先后获得“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蔬菜重点区域规划基地县”、“全国烟草整体推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首个生猪产业群建设试点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等荣誉相继花落襄城。
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态势:襄城县是农业大县,农民占全县人口的90%。县委、县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高度重视,强化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培植优势产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452元。全年粮食总产量4.74亿公斤,单产405公斤;烟叶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量1622.8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量8.5亿公斤,实现产值9亿元;植树造林650万株,新建完善农田林网面积20万亩,退耕还林2.5万亩。
提升蔬菜档次,扩大生产规模:襄城县是该市的蔬菜生产大县,为了做大蔬菜产业,他们按照“县有区域、乡有特色”的思路,设立了“一园、五区、一长廊”的建设模式。“一园”即无公害蔬菜高科技核心示范园,确保每年引进新品种30——50个,试验推广新成果6——10项,组培育苗1亿株。“五区”即设立五个功能示范区,总面积2万亩,包括无公害蔬菜示范区、设施栽培示范区、模式化栽培示范区、白灵菇生产示范区和莲鱼共养示范区;“一长廊”即311国道颍阳至二环路段两侧的蔬菜种植带,面积1万亩。全县蔬菜总产值已达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菜农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较1992年增长6倍多。
粮食面积逐步调减,品质结构逐步改善:近几年,该县在粮食面积上总的指导思想是:压缩面积,提高单产,稳定总产,改装品质。重点抓了优质专用小麦,优质高淀粉加工用红薯及鲜食型商品红薯,脱毒红薯,优质蛋白、饲粮兼用型玉米,高油、高蛋白优质大豆等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通过努力,全县粮食生产初步实现了面积调减,稳定总产,品质改善。2003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17万亩,较1998年减少了5万亩,粮食总产预计实现4.6亿公斤,较1998年增加2亿公斤。全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20万亩,优质高淀粉脱毒红薯种植面积15万余亩,玉米优质化率达100%,大豆优质化率达80%。全县56万亩小麦,单产达408公斤,平均单产增加22公斤/亩,总产2.2亿公斤,夏粮总产增加1.5亿公斤,其中,全县优质用小麦播种面积发展到20万亩。秋粮生产实现总产2.4亿公斤。
林业
林业工作取得突破,林果面积进一步增加:全县共植树600余万株,通道绿化154公里,退耕还林3.7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1.6万亩。其中发展经济林果5000多亩,使全县林果面积达到了4.6万亩。造林数量是我县前10年造林绿化数量之和,实现了襄城造林的历史性突破。
烟叶面积保持稳定,规范化种植水平明显提高:全县种植纯作烟叶5.6万亩,在王洛、汾陈、颍阳、双庙、十里铺等重点烟区推广小苗膜下移栽新技术,应用面积达5.6万亩,效果良好。
畜牧业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大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县新增养殖专业村16个,新增养殖专业户1600户,肉类产量达6.4万吨,禽蛋产量达3.2万吨,牧业总产量预计达6.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一是原有园区规模不断扩大。以十里铺、库庄、山头店三个乡镇为主的蔬菜中小拱棚示范园区,新增面积5000亩,总面积已扩增到5万亩,以茨沟、麦岭、丁营、山头店为主的优质红提葡萄、凯特杏、优质桃等林果示范园区,面积扩增到15万亩。以十里铺、双庙、库庄、山头店、茨沟为主的瘦肉型猪、长毛兔养殖示范园区达到10个,总规模达5万头(只)以上,带动养殖户4000多户;以双庙、姜庄、颍阳为主的肉牛养殖示范园区达到5个,养殖总规模达2000多头。二是新建园区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位于双庙乡占地910亩,总投资413万元的无公害蔬菜核心示范园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并全面投入运营;十里铺镇的1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已通过省厅认证。库庄、山头店各1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已完成农药残留鉴测和基地环境鉴测等工作,有望通过省厅认证。位于311国道颍阳至库庄段两侧各500米蔬菜产业经济带,进展顺利,已建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3000亩,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45座。位于引汝灌渠两侧各50米的万亩经济林果带建设已全面完成。全县已建成各类科技示范园区35个,总面积28万亩,初步形成东粮棉、北粮烟、南林果,西部城郊粮菜瓜,沿河、沿路产业带、畜牧养殖盖全县的发展格局。
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链条逐步拉长:全县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多家,丁营三粉加工厂投资300多万元,日加工鲜菜30万斤;汾陈乡三粉加工厂投资300多万元,远行效益良好;诚信保鲜公司投资70万元,建恒温库一座。全县已发展群发实业、首山科贸、襄城面粉等农业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2家,县级18家,带动农户13万户。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全县已建成群发蔬菜批发市场、常庄农贸市场、生猪交易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10个,各类集贸市场50多家。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400多人。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成立了烟草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并成立了蔬菜、林果、食用菌、烟草、畜牧养殖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协会11家,吸纳会员6000多名,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棚架和实际效益不佳问题。
工业
近几年来,襄城县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强力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为全县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逐步确立了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发展方向。
我县有国有集体企业27家,现已改制7家,分别是东方水泥厂、淋水大坝水泥厂、力波电化学有限公司、飞达电器公司、铸钢厂、电力设备厂、摩托车缸体厂,改制后的企业以两个水泥厂为代表,已焕发出勃勃生机,生产规模由原来的20万吨扩大到30万吨,年可实现产值6000万元,利税800万元。下余的20家中,有12家企业正在改制,另外8家正在筹备中。如县面粉厂,一方面要把国有资产从企业中退出,另一方面还要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产品结构,在企业内部大搞“三项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体系”。按照“三高一快”(即: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落实快)的原则,确立各部门年度目标,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2003年实现产值11473万元,同比增长69.6%;实现利润108万元,同比增长12%。2003年全县国有集体企业共实现产值9726万元,同比增长25%。
我县非公有制企业有7000多家,且布局渐趋合理,行业已显特点。一是以许昌电能计量设备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颍桥回族镇机械厂等70多家企业的发展。其产品种类近百种,远销全国各地,年产值可达5000多万元,以集团化模式运营,滚动发展,逐步形成了机电生产加工行业;二是以水泥、陶瓷为龙头,涵盖建筑、装饰等相关企业300多家,形成了建筑建材行业;三是以群发实业公司为龙头,集产、销、储藏、加工为一体,带动了库庄乡、十里铺镇等乡(镇)的蔬菜种植,已形成了10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年销售额达3亿元;四是以小麦“三粉”加工为主,涵盖全县80多家企业,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业;五是以香德亚麻纺织有限公司为龙头,包括分布在颍阳镇、回族镇、双庙乡等30多个企业所形成的纺织行业;六是以许昌地龙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和永明宝石厂为龙头,包括30多家企业的化工行业。这些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农民的经济意识。2003年全县乡镇企业共实现产值539842万元,同期增长18.6%,实现利税总额69375万元,增长24.7%。
扎扎实实做好企业改革工作,逐步使国有集体资产从竞争性行业中有序退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乡镇企业,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鼓励个体和私营企业承包、租赁、兼并、购置国有或集体企业,建立国有资本退出和民间资本进入的互动机制;狠抓项目建设,尽快完成城南工业聚集区的规划。保证区域内卧虎山、金牛、美福林三个焦化企业的尽快投产和首山一矿2×5万千瓦电厂的顺利建成,努力使新龙康矿泉饮品有限公司、香德亚麻二期工程等项目投资到位,建成运营;争取使投资100亿元的4×60万千瓦坑口电厂论证立项。强力实施“创业工程”,各乡镇每年都要新上2个固定资产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创税型非公项目,县直经济主管部门要新上1个300万元以上的创税型非公项目;强力招商引资,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和质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