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弄口地名的由来

家乡区县: 杭州市江干区

闸弄口 因辖地西北有明洪武五年(1372)始建的会安坝,近有柳林、清凉二闸(现属下城区文晖街道)。此地位于清凉闸口,俗呼闸弄口,村以此得名。
古代的杭州,历任州官大都致力于城区水利建设,开城河、治西湖、凿水井、筑堤坝、建水闸,做了不少好事,为人民代代传颂。古代杭州城河,主要是指“三沙河”,即东河(外沙河)、中河(里沙河)、茅山河(中沙河)。由于城河畅通,经济繁荣,使江南水乡杭州呈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灯火沙河夜夜春”的景象。
明洪武五年(1372),在艮山门附近,储积上河之水,始建会安坝。该坝在今下城区文晖街道,东起建国北路,西到西俞家桥,长92米,宽4米,今以坝名路。由于近有柳林、清凉二闸,清凉闸在流水桥之南,而今闸弄口街道地,位于清凉闸口,俗呼“闸弄口”。
闸弄口地处艮山外城东郊区,当时桑麻连片,稻麦金黄。明代著名散文家高濂《登东城望桑麦》一文,描述春天城东一带的情景:“桑麦之盛,唯东郊外最阔,田涛万顷,一望无际。春时,桑林麦陇,高下竞秀。风摇碧浪层层,雨过绿云绕绕。雉雏春阳,鸠呼朝雨。竹篱茅舍,间以红桃白李,燕紫莺黄。寓目色相,自多村家闲逸之想,令人便忘艳俗。”
明清以降,杭州丝绸业蓬勃发展,至清中叶,丝绸零机户集中在东园巷、艮山门一带。城东旷野多桑园,许多农民植桑养蚕、剿丝为生,由耕种(田农)特如桑蚕(蚕农),收入增加。“艮山门外丝篮儿”由此而来。

zll921(2014-12-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